新闻中心 > 文艺评论  > 正文

年画里“话”年丨大河风物

2024-02-19 16:21:21   来源:今豫网言

大年初一,浓浓年味起。

年味是什么?是亲朋好友相聚问候的一句句吉祥话;是空气中飘散的炖肉炒糖色的香气;是窗外或紧或慢或急或缓的鞭炮声;是触目可见的红红火火;是家家户户色彩鲜艳的年画......

作为过年的仪式感之一,年画就是年的象征,民间还流行着“不贴年画不算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画守护着中国年味,年画里有年“话”,更有悠久的文“化”。

年画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丰富的艺术遗产,更是几千年来形成的过年情结。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起初叫“门画”。古代《荆楚岁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都有记载。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

在《山海经》里,记载着门神最初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绵延三千里的桃树,天下所有怪物都住在桃树之中。桃树的东北角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由“神荼”和“郁垒”日夜守卫在此。如有下山为害百姓的妖魔,就会被他们喂老虎。于是,神荼和郁垒就成了最早的“门神”。

关于“门神”,一开始人们用桃木刻成人型,后来有人在桃木板子上画人形,这种画了人形的桃木板子就叫做“桃符”。北宋王安石所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便是春节前,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新挂在门上的“桃符”的传统。

唐朝时,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睡觉梦魇,尉迟恭、秦叔宝二人在他寝宫外面守夜。之后,唐太宗便命人将二位爱将的威武形象制成画像,贴在门上,至此尉迟恭、秦叔宝二位加入了门神“队伍”。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字,也就是对联的雏形。清初期,年画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于神话中诞生,历经千百年的“淘洗”,年画沉淀为一份古老的艺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年画蕴涵着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

纷繁丰富的年画神邸。每一张看似简单易懂的年画背后,都是一个“世界”。早期年画的主题大多是神像和佛像,于是成就了“门神”“灶神”“钟馗”这样的年画经典形象。

时代发展,各个朝代的功臣名将、英雄豪杰,如秦琼和尉迟敬德、穆桂英夫妇、抗金名将岳飞等人,都成了“一站千年”的门神,守护家家户户的平安。

谐音玩梗的年画新潮。谐音取意是年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使人产生祝愿的联想。还有,将吉祥事物加以组合运用,借其多重美好谐音和祥瑞寓意,寄寓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如:蝙蝠,谐音“福”,寓意福气,羊的谐音“祥”或者“阳”。一些生活物件也是重要灵感题材。又如:葫芦谐音“福禄”,“葫芦蔓带”谐音“福禄万代”,象征着福禄吉祥、子孙满堂、世代绵延;灯,谐音“丁”或者“登”,寓意添丁、登科及第、五谷丰登等。

烟火人间的年画真味。年画源于神佛信仰,但并不止步于祭祀和崇拜。过去逢年过节,百姓将年画贴在家里,祈求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这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表达着民情民愿,把春节装点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在农村老家,每逢过年,家中长辈总要买几张年画,红锦鲤、胖娃娃、大荷花,色彩艳丽、喜气吉祥。到了大年二十八,家家户户的门窗、厅堂、院落处,甚至在灶台、箱柜、缸罐、车架上都贴上这红的、绿的,气氛热烈愉快。正是有了这些象征着吉祥富贵的年画,才有了记忆中的年味儿。

有人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年画”。

年画是民间艺术,也是传统文化。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改变,传统文化也需要新的时代表达,更具“时代味”才能彰显生命力。

留住“原”味。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基因,早已渗透在我们的基因里。几千年来,年画一直是民间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和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凭着“手艺”,匠心追求、精益求精,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光华。

如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万同老字号”的第四代传承人张连生说:“想要复制一块祖传的清代木版年画——五子登科,还想要把雕刻、木板等手艺传承给孙女”。

加持“鲜”味。让“旧”范式加载“新”形式,以“新”质生产力带动“老”收益。互联网无疑解锁了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富有深刻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手工艺。

如“年画话年”表情包、“冬奥”主题年画,好玩有趣的形象切中了互联网原住民的审美,迅速“打入”年轻人的聊天场景。在互联网新时代,传统的年画通过新方式得到了大量的传播,也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

发扬“中”味。文化在碰撞中发展,在交流中进步。年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乘着全球化浪潮,中国年画也逐渐使全世界人民在文化上更加紧密相连,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出海”。

春节前夕,传统民俗“出海”忙,年货市场海外订单增势迅猛。年画、对联,国潮品牌的“新春盲盒”,河南许昌的社火道具,以及“中国龙”元素的红包、窗花、灯笼、中国结等商品热销海外100多个国家,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甲辰龙年已经来到,转发这张壁纸,愿你新的一年,“龙”运当头,欣欣向“龙”,好运接“龙”,万事兴“龙”!

文章关键词:大河,年画,风物 责编:王为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天津“老字号”何以又新?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调研,前往天津古文化街,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了解产品种类、销售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情况,同店铺业主、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百年老街上,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不暇

  • 开封市示范区举办“赏年画过大年”系列活动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崔学庆)2月1日上午,开封市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局、示范区总工会联合举办2024年开封市示范区“赏年画过大年”系列活动。 活动特邀河南省民协会员,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级民间工艺师,朱仙镇

  • 王凯连发6文告别“宋运辉” 《大江大河3》今晚大结局

    九派新闻

  • 两会Z面③ | 消费场景七十二变,大河南正 “靶向用力”

    评论员 陈思 “河南真的‘剧’好看!”“去油化厂梧桐下围炉煮茶,一坐一整天!”……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那可是动力十足,消费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消费潜力巨大。而在消费载体和消费场景上,河南真的可以喊一嗓子:

慢新闻

校庆巡游不见国旗?清华辟谣 校庆巡游不见国旗?清华辟谣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