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凤阳小岗村:40年前打响中国农业改革第一声惊雷 如今旧貌换新颜
2018-01-17 09:29 来源:映象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如今的小岗村村头
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张“生死状”背后的故事
1978年冬天,凤阳小岗村村民严宏昌家中,十八个人围坐在一张木桌前,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的屋中只剩下桌上煤油灯芯爆的声音。突然,副队长严宏昌打破了沉默:“怎么样?都考虑好了吗?”其中一位村民语气中含有顾虑的说道:“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要掉脑袋的。”严宏昌说道:“想想孩子们。”这句话仿佛给了周围人很大的勇气,在一片“好”、“同意”、“为了大家”的答应声中,十八个人在一张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这一按,开启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序幕而载入了史册。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大包干”是行之有效的。
1979年是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前十年年均产量的4倍;油料总产量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交售粮食6.5万斤,自合作化以来第一次能够向国家交售余粮;交售油料2万斤,超过任务80倍;归还贷款800元,这是小岗村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人均收入达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这可喜的成绩引起了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注意。他态度鲜明支持“大包干”,说:“是或非,只能从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衡量,靠实践来检验”。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出台,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确立了“大包干”的合法性。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实行,并不断完善,成为了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
“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对推动我国改革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前进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