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全球文化接力!“阿富汗国家宝藏”231件顶级文物惊艳亮相郑州

2018-05-25 14:24    来源:映象网     打印本页 关闭

玻璃海豚

玻璃海豚

  映象网讯(记者 秦雯/文 段晋哲/图)“阿富汗的金饰实在太精美了,而且我看不少时期的展品都和我们河南有文化链接,感觉真的很不错。”5月25日,“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31件(套)珍贵文物,首次同河南观众见面。

  作为世界第22站、中国第4站,在外巡回展出12年的阿富汗珍贵文物郑州展出有何意义?展览有什么亮点?观展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映象网记者第一时间走进展览现场,为您一一打探。

  “明星展品” 黄金王冠:可拆解、便运输,当时作为礼仪象征

  走进郑州博物馆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馆”,各种精致的纯金饰品映入眼帘,绝美的做工与设计,即使和现代首饰相比也丝毫不显“过时”。

  河南省文物局科技外事处副处长陈彦堂跟记者介绍,此次展览的231件套展品可谓件件精品,但其中的“明星展品” 当属由黄金打造的“黄金王冠”。“这个黄金王冠由若干片组装而成,可以拆解、便于运输,当时作为礼仪象征,王冠背后的故事引人注目。”陈彦堂表示,此外还有宣传图片上的项链,“这条由黄金打造,镶嵌有绿松石,非常精美。大家一般会把黄金、宝石当成权力、财富象征,而这样的展品中类似的有很多。”

  而问到陈彦堂自己在展览中最爱的一件展品时,他没有指黄金,没有指青铜器,却指向了一件玻璃器,“玻璃的身影在中国由来已久,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消费品,而会作为奢侈品、摆件出现。但希腊,尤其是罗马,玻璃器数量庞大、造型精美。展览中有一批玻璃器,与今天的玻璃器相比也毫不逊色。”说话间眉眼都是对展品的喜爱。

  很多金器都带有东方中国的因素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以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4处考古遗址为线索,勾勒出古代阿富汗的早期历史进程,集中展现古代阿富汗多元的文明图景。

  带有不同文明印记的金器、青铜器、玻璃器、象牙雕刻制品印证了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印度和地中海地区商贸往来的交通要冲,丝路通衢。

  展品中,时代最早的展品是1966年出土于法罗尔丘地的一组窖藏金器。这些金器相对完整,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王朝。法罗尔金器上的造型纹饰体现了非常多元的文化因素,表明阿富汗境内阿姆河上游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与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等邻近地区关系密切,显示出阿富汗早期文明甫一诞生即与欧亚大陆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展览中成组的带有古希腊风格的雕塑、文字、建筑装饰、日晷等精美展品来自阿伊·哈努姆遗址。阿伊·哈努姆城是东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是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产物。法国考古学家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在阿伊·哈努姆发现有神庙、宫殿、圆形剧场、体育场、图书馆等城市建筑遗址,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了当时这座城市主人的信仰思维和生活方式。

  展览的最大亮点是出土于蒂拉丘地墓葬群的众多金器。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蒂拉丘地共发掘出土21618件精美金器,是丝绸之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些璀璨夺目的金器,包括造型奇美、巧夺天工的纯金王冠;装饰有多组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徽章、工艺精湛的纯金腰带;足金打造的巴克特里亚阿芙洛狄忒金像的胸饰、骑海豚的厄洛斯金钩扣以及镶满绿松石的黄金宝剑、嵌有众多宝石的黄金项链等,美轮美奂,熠熠生辉。据学者研究,蒂拉丘地墓葬群的埋藏年代在公元25至50年之间,此一时期正值贵霜帝国的勃兴之际,来自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取代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我国历史上所称的“大夏”)的统治,这批游牧民族正是《史记》所载从中国迁徙而来的大月氏。因此,“巴克特里亚黄金宝藏”中很多金器都带有东方中国的因素。

  从阿富汗总统办公室到郑州博物馆:很高兴这些文物在很安全的环境与公众见面

  “这些文物都是富有历史的,1989年的时候这些文物在阿富汗总统办公室展出,很多人没有机会见到,现在它们来到郑州博物馆展出,希望郑州人民能够了解、关注到这些珍贵文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多了解阿富汗文化。”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文物修护专员阿卜杜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富汗战争频发,很高兴这些文物有一个很安全的环境与公众见面。

  他还介绍,展品中有一部分写有阿富汗国家的文字,其中一块刻有名言的石碑尤其珍贵:“它说的是幼儿时该做什么、青年时应该做什么、老年时应该做什么,大家参观的时候可关注一下。”

  作为备受国人关注的“网红”展览,阿卜杜拉如何看待中国观众对展览的关注和期待?“之前我参加过成都的展览,数据统计有50万人参观,在郑州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个展览。”阿卜杜拉说,很感谢中国人民对这个展览给予关注,希望展览能让中国观众了解阿富汗历史,也希望更多的郑州观众能来参观:“这不仅是阿富汗人民的财富,而是属于世界人民的财富。”阿卜杜拉表示,希望以后阿富汗文物展览在中国办得越来越多,成为中阿双方交流的桥梁。

  231件展品首次在中国完整展出

  据了解,这批阿富汗珍贵文物在故宫博物院及敦煌、成都已经展出过,所有展品共231件(套),但在这三站中,“大口玻璃杯”一直处于修复状态,直到在郑州展开幕的前一天,才在阿卜杜拉的手中重新达到展出条件。今天,阿富汗文物实到231件(套),整装出现在郑州观众眼前。

  回忆起此次展览的缘起,陈彦堂告诉记者,“2010年我去欧洲访问时,在德国看到了这个展览,当时觉得很震撼;2014年,我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又对这个展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得知它们是阿富汗几十年的文物考古成果,因战火开始了世界巡回展出,曾在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亮相。”经过深入了解后,他很同情这些阿富汗文物的遭遇,“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有这样的民族感情、文化道义担当,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可持久展出的场所。”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将阿富汗文物引入中国展览后,陈彦堂更坚定了将展览引入河南的想法。他和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在阿富汗文物敦煌展开幕前专程赶往敦煌,面见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及阿富汗驻华大使,阐述在河南举办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大使了解情况后热切提出,阿富汗文物保护也面临困境,法国、英国考古专家已进驻阿富汗。除了展览在河南开展外,河南作为文物考古大省,完全可以考虑在阿富汗进行考古发掘。”陈彦堂透露,此次展览只是中阿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的开始,接下来双方还将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等方面展开合作。

  同一批文物在不同的博物馆展览,郑州站的展览有何特色?郑州博物馆陈列处负责人汤威告诉记者,这批文物之前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主题是“浴火重生”,强调的是这些文物从战火中走出来到中国;敦煌的主题是“丝路”,展现的是丝绸之路上的瑰丽文化;成都的展览主题是“文明的回想”,而河南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通过这个展览,着重体现的是河南在历史上对丝绸之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强调河南在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展注意事项:拒绝闪光灯自拍杆

  国外不少展览喜欢“裸展”,不加玻璃罩、近距离的展出方式虽然方便了观众,但给文物本体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一方面,这次展出的很多黄金珠宝,大家都很喜欢,甚至想摸一摸,这是不允许的;展览也投有巨额保费,一旦出现问题,各方都难以承担……”陈彦堂坦言,为了保护这批文物的安全,展览投入了巨大安保力量,但还是有很多展品本身不适合放在展柜里,也有部分裸展文物,“请大家不要靠太近。无论怎么喜欢,不要用手触摸。”

  陈彦堂还提醒准备前来参观的市民,拍照不要用闪光灯、不要使用自拍杆等器材,“展出的文物有黄金珠宝,也有部分玻璃器,要求恒温恒湿,闪光灯是热光源,对文物会有损伤;自拍杆对文物、对其他观众都不安全。请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参观环境。”陈彦堂表示,考虑到场地及文物安全因素,此次展览可能会对参观人数加以限定,但目前具体人数控制事项还在考虑设置中。

  “此次展览是郑州博物馆承接的首个国际级展览。”郑州博物馆副书记、副馆长郭春媛告诉记者,河南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郑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从古至今在文化的传播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次展出的阿富汗“国宝”,不仅体现出当地文物的价值和内涵,也体现出和郑州、河南的深厚关系,也是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责编: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