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伏羲山:让绿水青山喜成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深刻回答。
“乡村庭院青山环抱,竹篱小院瓜果飘香”,“财政收入由2013年的25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29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7904元”……来到河南省新密市伏羲山,人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落地变为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正源源不断地成为金山银山。8个省级贫困村与建档立卡的789户3006人已于2020年全部高质量实现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民营企业先进单位、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伏羲山老区人民正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图为伏羲山红石林景区登山步道入口。 陈智军/摄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巍巍伏羲山,莽莽苍苍,处于河南郑州西南36公里的山峦环绕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44年,抗日英雄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皮旅支队”点燃的革命烽火烧遍了整个豫西山区,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使这里成为一块红色的热土。
然而,曾几何时,伏羲山被打上贫穷和落后的硬性标签。12个行政村,其中8个为贫困村,辖区内山高沟夹,地处旱片死角,耕地匮乏,村里上无资产、下无资源。区域57平方公里,总人口11054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蜗居在大山深处的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吃粮望天收,吃水靠雨流,花钱靠救济,照明用煤油,下山没有路,出门靠脚走”,成为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像伏羲山这样的特色山区,如何立足生态资源,做好特色文章,依靠青山富民奔小康?这是一个历史考题。
图为伏羲山田种湾村村民现在居住的新型社区。 陈智军/摄
“望闻问切”还需领头雁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嘱托。
今年53岁的李松辰担任新密市西大街祥和街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是人人皆知的“老愚公”,一心带着群众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2011年,面对一边是守着美丽的山水风光,一边却是世代不变贫穷的难题,他立志山乡战穷魔,依托伏羲山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10年时间,牢牢地扎根伏羲山上,创新工作思路,开辟出了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精心打造了云上牧场、红石林、三泉湖、中原抗日纪念园、伏羲大峡谷和兰草湾六大精品景点,带动了旅游、民宿、酒店、博物馆、民间艺术、种植与采摘、休闲与娱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行业,为伏羲山老区的发展找到了出路,带来了答案。
绿色风景“养眼”,红色教育“养心”,这种“红”“绿”辉映的特殊景致,成为伏羲山从过去贫穷的革命老区焕然新生为旅游胜地的“独门秘籍”。特别是2021年云上牧场乐园对外开放后,伏羲山旅游区成为河南旅游界的一匹黑马,“五一”假期单日客流接待量在省内位居第二,总体接待量也名列前茅。
图为伏羲山红色教育基地——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 陈智军/摄
“唱念做打”开出致富方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信心、找对路子的重要性。
着眼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村民收入这几个重点,伏羲山盘活了乡村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出了自己独特的致富方。
庭院变驿站,民居转旅馆。住惯高楼大厦、见惯了人造“盆景”的游客青睐和向往的是青山绿水“桃花源”。伏羲山旅游区的开发,带动各类高端民宿、家庭农场等新兴业态落户山区,民宿从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山巅上是百姓老街,山脚下是慢城旖旎;内部镶嵌的是裸心园,外部环绕的是大溪地;响水潭畔山生有杏,峡谷旁边古镇林立。昔日无人问津的伏羲山摇身一变,成了仪态万方的五彩金凤凰,全域旅游的大发展,成为实现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山货变商品,特产受欢迎。一块豆腐走出大山需要多久?对于家住伏羲山的邢学功而言,坚持了四代人。从他开始,靠卖豆腐从“仅能养家糊口”到实现了脱贫致富,得益于伏羲山大旅游的有力辐射。伏羲山致力于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小杂粮,实施贫困户“一亩果园”计划,发展杏树、桃树、核桃、猕猴桃等林果采摘园8个;拥有田种湾高山错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巩密关500亩“密二花”种植专业村、丁沟村艾草种植基地等,一批土特产成为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在延伸旅游产业链的同时,也给山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商机,山区人人有活干、家家户户有钱赚,伏羲山正成为郑州的“小厨房”。
贫户变股东,农户做商户。革命老区如何实现持续增收?在做大做强全域旅游的同时,伏羲山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让“美丽经济”撬动致富门路,结合高山石林、峡谷飞瀑、乡村田园等度假优势资源,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农家院就由原来的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直接带动近3000人就业,年创收3亿多元。大部分农家院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元,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楼房。伏羲山上有一处松林农家院,农家院的经营者丁松林以前在山下的饭店当帮厨,一个月拼死拼活挣不了多少,之前是尖山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后来,头脑灵活的他看到山上开始搞旅游开发,就把全部家当凑在一起在自家院里开起了特色农家院,收入翻了十几倍。
农民变工人,景区成家园。就业是民生之本。村民王改珍,自己年过半百,丈夫罹患精神病,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身上,公司把她安排在景区做保洁员,让她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丈夫,还从公司得到两套安置房,使儿子顺利娶上了媳妇。在建设伏羲山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多到不胜枚举,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景区从事基建、客房、餐饮、检票、保洁等工作,当上了“旅游工人”,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本地劳动力占到景区员工总人数的85%以上,帮助乡亲们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图为2021年“五一”假期伏羲山红石林景区百姓街游客。 陈智军/摄
“润物无声”带来巨变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告别苦瘠、再启新程。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方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伏羲山将坚持百姓利益为先、保护生态为本,持续挖掘全新业态、聚力文脉传承,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秀美山水中描摹更绚丽多姿的新画卷。
让环境更靓。为帮助贫困户创业,伏羲山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精准扶贫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新修乡村旅游道路150多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多盏,实施道路绿化亮化改造30多公里,新建塘坝11座。
让生态更美。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伏羲山实施全域绿化工程。实施荒山造林近20000余亩,对景区道路、荒山、停车场等见缝插绿,实施高标准绿化3400亩,创建国家级森林示范村1个、省级森林示范村2个,美丽庭院自然村50个1300户,新建游园27个,对乡、村、组道路两侧的菜园和地块扎篱笆、种花草、栽苗木,实施通道绿化,充分营造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
让村民更富。2018年以来,伏羲山按照“集中建设,统筹使用”的原则,创新资产受益模式,着重加大资产受益类项目建设工作。如“嘤嘤客栈”项目产生的效益,为伏羲山风景区管委会下辖8个贫困村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0万元,每年递增10%,带动周边村40名左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以点带面,周边相继建成了神仙洞、楼院、田种湾和寺沟4个村集体经济民宿宾馆项目,通过发展高端民宿,不断充实和培育壮大旅游服务产业,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经济繁荣、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为伏羲山响水塘民宿。 陈智军/摄
(采写: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