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七个“老哥姐”的驻村故事

2018-07-18 10:14 来源:中国日报网

  在贵州福泉,有这样一个驻村“老班”,他们一共七个人,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最小的44岁,最大的59岁,七个人中有五名“老哥”,两名“老姐”,其中两名同志将于今年年底退休。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他们没有因为年纪大而做时代的旁观者,更没有做碌碌无为的守望者。今年3月9日,他们随着全市700余名新驻村干部背上行囊,迎着春风,开赴凤山镇葛洞村脱贫攻坚第一线,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走进广大农村,走进贫困户家中,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春风行动令,他们就是福泉市人大机关派驻葛洞村的驻村干部,虽然年纪较大,但火热的心却如这七月的骄阳一样火辣,充满干劲、充满激情,行走在乡间的杂草和碎石中,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葛洞村的脱贫致富路,孜孜不倦、矫健如风。

  在葛洞村,初来乍到的七个“老哥姐”不仅适应能力强,做事也扎实,一到村里就实行了网格化管理,个人包组开展摸底排查工作。驻村干部张小勤仅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就将他所包保的中坡组33户群众了解得透透彻彻,哪家房前屋后种什么、家庭情况怎么样,他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驻村干部种金群和易梅芳两名“女将”,不管天晴下雨,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开始步行走乡串户,从不间断,也从不在群众家吃一餐饭,只为了不给群众增添麻烦,唯一一次因为开群众会到晚上11点,为了安全,才寻求驻村男干部开车来接,坚强的信念和原则,将两名“女将”的巾帼风采展露无遗。驻村的日子里,串村寨、磨嘴皮、讲政策、话发展,七个“老哥姐”干得有声有色,有苦有甜。

  但是,驻村之初,刚开始和群众接触时,基本上都是在“吵架”中度过。有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有历史遗留问题、有矛盾纠纷...意见难以统一、行动难以协调、政策更难落地,特别是通水问题,群众反映尤为激烈。于是驻村工作组副组长杨小军带头,邀着村支书黄明祥和驻村干部王泰元,针对村民反映的通水问题沿线进行全程排查,找到症结所在。通过实地查看和了解,他们发现水不通是因为工程队施工过程中将管道损坏,于是他们积极联系福泉市供排水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督促工程队将管道进行了修复。驻村仅一周,他们就将困扰葛洞村两年的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

  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了,但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依然无法启动,困难重重,院子组三次群众会都在反对声中结束,让人无奈而无助,第四次群众会讨论到晚上十点仍然没有成效。村民的问题很简单:没有钱,我们怎么做?况且平时做农活的时间都不够。驻村干部王泰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觉得不能再拖了,经费暂时无法保障,但工作得开展走,于是他当场掏出300元钱捐赠出来用于乡村环境整治。在他的带动下,组长也捐了200元,其中一个村民捐了100元,刚好凑足了第一批开工的水泥沙子钱。就这样,院子组村民大受鼓舞和刺激,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第二天早上7点大伙就铆足了劲开启了乡村环境整治,哪怕正是农忙时节,也没人“偷懒”。

  乡村环境整治,各家都有各家的困难,对于思想不通的村民,驻村干部陈绍剑就变成了大家心中的“讨厌鬼”,因为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来做思想工作。长土组村民吴洪贵一见到他就说:“不要催了,我没得钱也没得时间,将就过就行了”,但陈绍剑觉得现在政策好,万一以后没政策支持了,村民要想实施“五改五化”就更难了。于是他与大家商议,对于没资金没劳动力的群众,就由驻村干部和组务委员会帮建,想方设法推进“五改五化”,改善乡村环境。有一次为了拉一辆报废旧车,在没有拖车的情况下,陈绍剑就开着自己的小车就上了“战场”,由于马力不够,排气管都冒黑烟了,他也没抱怨一句,“倔强”的完成了拖车工作。

  在秧苗移栽的关键时间段,村里的池塘放水口由于淤泥过多而堵塞,放水不便,村民反映强烈,在一次群众会上争论不休。由于时间紧迫,群众期盼性高,为了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驻村干部杨小军个人先行垫付了3000元用于清淤,并买来管道和水泥沙子,将排水口进行固定,确保以后不出现类似问题。而这之后,池塘排水问题也就成了杨小军的“心头事”,隔三差五他就跑去现场查看进度,询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时常拿起铲子,干起泥水工,忙得大汗淋漓也没抱怨一声,他笑着告诉记者:“就当是减肥咯!”。据不完全统计,为了推进工作,杨小军仅垫付的资金就有8000余元,其余七七八八的捐款已经没有印象了。

  村里要说谁起得最早,非驻村干部甘大平不可了,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了,走在村里村外,遇到群众就“问长问短”,工作非常有热情。有一次才七点多他就妥善的处理完了一场矛盾纠纷,刚好赶上了大家起床吃早餐的时间。由于他爱“串门”、爱“闲聊”,也时常发现一些问题。一次走访中,他听到了吴正华家传来阵阵哭声,经了解,吴正华由于十年前一场矿难,腰部受伤,医了6万多,又患上了肝硬化,一家人负债累累,心软的他当场掏出兜里的200元钱递给了吴正华,并随后联系市民政局询问有关临时救助事宜,填表、申请、送资料,为吴正华家申请到了临时救助8000元。还有一次,他在办事大厅看见有群众来咨询医保问题时,哭声阵阵,他立即上前询问了解到,原来村民杨昌国由于一次施工过程中重伤,医疗花费了30多万,但由于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一分钱也报不了,而医疗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向亲朋好友借的。杨昌国是家里的顶梁柱,在没有受伤之前,他家还算“富裕”,这次受伤,直接造成了瘫痪,顶梁柱倒下了,家里还有两个老人,三个小孩,加之负债累累,一家人苦不堪言。甘大平被深深触动,于是他又找到了民政部门,为杨昌国家申请到了临时救助3万元。

  一件件大小事、一句句暖心话,市人大机关的七个“老哥姐”行走在乡间,用他们的真情、真心、真意,渐渐融入了葛洞村这个大家庭。他们走村串户,讲政策、话发展,拉项目、找赞助,一点一滴积累着葛洞村的脱贫致富“聚宝盆”,发展壮大了当地的刺梨产业和生猪养殖业。在市里面对村级驻村工作队的督查考评中,葛洞村虽然名列全市第13名,但在凤山全镇却名列第1名。

  七月,骄阳似火,福泉市人大的七个“老哥姐”的工作热度依然不减,他们坚守着时代的责任,用激情和汗水书写着浓浓的驻村情,感人的驻村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责编:张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