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真把环境放心上,地方环保官微怎会“沉默”

2018-04-25 10:44 来源:新京报

  真把环境放心上,地方环保官微怎会“沉默”

  ■ 社论

  环保官微所需要做到的,不止是及时更新信息。提高运行效能和发布质量,更好服务社会,吸引公众参与,才是环保官微设置初衷所在。

  据报道,针对有些部门环保政务微博微信开通后“零发稿”,以及久未更新的情况,生态环境部日前发文进行了通报,要求落实开办主体责任,及时发布政务信息,用好管好两微平台,切实解决开而不管、更新慢、无序发声、敷衍了事等问题。

  

  政务微博微信是发布信息、倾听民意、提供服务的重要沟通桥梁。而环保政务微博微信,承担着公开环境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的环境污染事件,接受污染举报等功能。但如此多的环保官微虽然开通了,却成了“僵尸号”,无疑会让公众感到疑惑。

  这些“长眠不醒”环保官微背后的地方环保部门,难道都是环境治理的“优等生”吗?其实恰恰相反,生态环境部列出的名单中,许多都与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相连。例如“兰州环保”——兰州水污染事件, “武威环保”——腾格里沙漠排污,“岳阳市环境保护局”——洞庭湖黑杨生态灾难……种种重大事件,都不见这些环保官微的关注,如此疏远公众,当然难免引发公众疑惑。

  另外,在一些地方,环保政务微博微信开通了,也确实有发送信息,但仔细查看这些信息就会知道,一些微博微信并无意与公众真诚沟通,促进民众参与污染治理,而是成了自吹自擂的政绩秀。

  一些环保政务微博微信缺乏专人运营管理,有的环保政务微博虽安排人员管理,素质却令人堪忧,此前甚至出现环保志愿者向政务微博反映污染问题反被骂的怪事。事实上,现在不少环保官微也做到了信息及时更新,但公开信息的含金量不足,往往以单纯被动转发为主,与民众没有形成良好互动。

  由此观之,环保政务微博成“僵尸号”,确实跟部分地方的环保部门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把环保放在心上有关。

  生态环境部定期给这些“僵尸号”曝曝光,敲打敲打,很有必要。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靠加强行政督导,固然能唤醒“长眠不醒”的环保官微,但是环保官微所需要做到的,不止是及时更新信息而已。提高运行效能和发布质量,更好服务社会,吸引公众参与,才是环保官微设置初衷所在。

  要达成这样的初衷,不妨引入第三方监督。比如,可以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对环保官微进行监督,定期组织民间环保组织给各级环保官微打分。再比如,可以借助高校研究机构,对环保官微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每年公布评估报告等。

  事实上,对于环保官微,一些环保组织已经展开了自发的监督,有的环保组织曾发布过地方环保政务微博的民间观察,指出了一些环保官微的弊病。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每年都会发布120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评价结果,环保政务微博的质量,正是PITI指数的内容之一。可见,如能利用好这些监督环保官微的民间资源,也不失为一条让环保官微活跃起来的路子。

  眼下,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常常抱怨自身力量薄弱,人手不足。但是,如果能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环保部门就可以摆脱这种困境,壮大监管力量。环保政务微博微信这一沟通平台,正是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强大工具。但生态环境部的这次通报说明,如何激活这个平台,使其名副其实,一些地方环保部门还需多下工夫。

责编:张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