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 > 正文

“我姓原,原子弹的原!”

2018年10月16日19:37  来源:人文梅陇

5034

今天是10 16 日, 54 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就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住着一位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工匠,他的名字叫原公浦,原子弹的原。

  

微信图片_20181016115933.jpg

图说:原公浦  来源/人文梅陇

 原公浦是谁?“我姓原,原子弹的原。”原公浦,一位84岁的老者,在自我介绍时这样说道。此外,他还有个雅号叫“原三刀”。

日前,著名央视主持人朱迅来到梅陇修齐讲堂分会场讲述她的“回忆书签”,原公浦为此特地赶去。

原公浦说,他与朱迅有缘——2004年,朱迅的爱人,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访谈栏目《面对面》主持人王志,曾邀请原公浦前往北京录制《火红的年代》节目,对原公浦进行了深入采访,这让第一次走进央视的原公浦记忆犹新。而且他和朱迅一样,积极面对病痛和困难。

走进原公浦的家——一处老梅陇地区的老公房,客厅墙上挂着两幅字和一张电视海报,“原三刀”三个字赫然醒目,两幅字均藏着“公浦”两字——“黄河黄浦,大勇大公”“黄浦江边男子汉,蘑菇云下国公人”。原公浦本人正安详地端坐在椅子上,将他与原子弹的故事娓娓道来。

微信图片_20181016115852.jpg

来源/人文梅陇

“我经历了‘看不见的刀山火海’。”原公浦说这句话时,眼里满是自豪。1964年,经过12小时与原子弹的核心——铀球的精密加工,在原公浦最后“三刀”的加工下,铀球达到了组装标准,原公浦成功了!这项工作不仅要确保铀球质量达标,还要避免产生中子辐射的临界事故。加工铀球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子辐射的影响,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这更加大了加工铀球的难度。

铀球——原子弹的核心部件:由数万人经过十年的努力,从开采矿石开始,把原子弹爆炸的原料一步步从水冶、扩散、浓缩直到转化成半球形的金属铀球。这是第一代核科学家、核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微信图片_20181016115804.jpg

微信图片_20181016115833.jpg

来源/人文梅陇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原公浦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当他接受这个任务,准备走进铀球加工区域时,因工作需要保密,他只给自己同单位的妻子留下了一句话,“你把女儿带大。”他的妻子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要知道,当时他们的女儿才1岁。

这惊魂的12小时,原公浦挺过来了。是精湛的技术、稳健的定力、孤注一掷的决心,成就了原公浦,也成就了第一代原子弹人的梦,更助力了中国的强大。

“为什么会选择我?”原公浦笑了。他是一个敢拼的人,自16岁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当学徒,3年之内就达到了四级工的标准。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学习技术,技术强国。于是,他一边学技术,一边上夜校,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加强理论学习,一年之后又跃升为五级工。在国家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他第一个报名,来到了茫茫戈壁滩,开启了他艰苦而伟大的梦想。

退休后,原公浦回到了上海。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总觉得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梅陇镇“陇上益友”讲师团,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梅陇,给梅陇的党员群众带去原子弹的故事,带去国家强大的故事,带去一代人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他还被评为第六届“可爱闵行人”。

如今,他因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出陇上益友讲师团,但只要有访客,他都耐心地讲述。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勋章,见证着他的一生。有记者、医生、企业家、离休干部、退休军人在了解他的境遇后,都纷纷提供帮助。党委、政府、居委也十分关心他,经常到他家探望,给予鼓励。

“我现在生活很幸福,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感谢祖国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到这项强军强国工程中。我很知足,我不觉得我生病了很痛苦,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关心我,谢谢你们。”原公浦真切地说。

正如他的名字“原公浦”一样,他是一位人民的公仆。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有了像原公浦这样无数为国、为民付出的人,才有了如今强大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幸福的中国!

来源:人文梅陇  文/方丽娜

文章关键词:原子弹 原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铸魂】朱光亚的公开信

    那时候,他已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了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的博士学位,并在那拿到了高薪工作,任教和研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看着原子弹升腾的蘑菇云,他潸然泪下,喝得酩酊大醉。

  • 《我们走在大路上》 第五集 壮志凌云(完整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 梁衡:见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戈壁深处有棵“夫妻树”

    美哉大榆,天假其威,地予其强;能屈能伸,能收能藏;生性最韧,生命最坚。榆树性格坚韧、无私、无求的一面我是早就知道的,这次来到大戈壁,又发现了它沉默、忍耐和坚守的一面。

  • 首颗原子弹背后:原子城“唯一私人合影”上的四个上海姑娘怎样了

    这张照片看着很普通。四个秀气的上海姑娘,在帐篷前站成一排。从左往右分别是——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 不普通的,是照片上模糊的背景和拍摄时间。那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拍摄时间是1963年7月。半个多世纪后,每当讲解员讲到“这张照片是这个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时,人们都会不禁驻足凝视。

  • 【新中国的第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研制原子弹任务十分艰巨,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进行理论计算工作。

  • 【青春的印记】一家两代人的“无悔青春”

    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日军侵华时,许德珩奔走于大后方,动员抗战、保卫家乡;新中国成立后,他培养一批批青年投身祖国建设,成为中坚力量。

  • 85岁原子弹“功勋工人”用药困难迎转机 政府已介入

    据澎湃新闻25日报道,原子弹“功勋工人”吃不起抗癌药的消息牵动许多人的心,目前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已介入援助。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4月24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在原公浦家中了解到,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政府正在研究解决85岁“功勋工人”的用药困难。

  • 年近半百,多次改行,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奇女子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前3批样品结果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看王承书还是皱着眉头。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大家都屏住呼吸,一会报告来了,突然看到王承书眉头慢慢舒展开,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 “我愿意!”

    她是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