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开封龙亭公园。
安洪海摄
推开铁门进入考古现场,铁穹之下是深深浅浅的坑,地层颜色互相区隔,自下而上依次是金、元、明、清。离当下最近的清代层,还发掘出两个农家小院,院墙外有鸡窝,有灶台,有马车压出的辙印。
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景象。一座城市历朝历代的城墙层层堆叠,甚至中轴线也未曾变更。一晃就是一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过《东京梦华录》里的繁盛景象,有过岳飞枪挑小梁王的英雄气概,有过盛世之后的落寞,有过痛定之后的思痛。
而在历史横断面最表层,是今时今日的开封,人们继续辛勤耕耘。我们来到开封,看到一座特别的城市,时光在这里凝固的梦华,见证着改革的力量从这里喷薄而出。
时代对城市的质问
改革开放40年间,有三篇文章震动开封。
第一篇发表于1994年,当时的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庹震与刘海法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细数了这座城市日渐走向没落的过程,为这座古城没能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痛心不已,以事实发出诘问,为开封的觉醒鼓与呼。
第二篇发表于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写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打破该报传统,将中文标题印在报头。文中说,一千年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黄河边上的开封,但此时却已沦落。文章拿开封当反面教材,让纽约人警惕不要重蹈覆辙。
第三篇发表于2016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并在四版以《“开”出活力 “封”出优势》为题详细展开。两篇文章以这些年开封的实践为例,重新理解“开封”二字——“开”是开放、创新,“封”是坚守、传承。
开封人大气、自省,对这些文章中的批评照单全收,每次批评都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开封人开放、谦逊,对这些文章中表扬的重点越发坚定,一茬接着一茬干。
封,以古闻名
西园雅集图就在眼前,苏门四学士等名流爽朗谈笑间,耳边响起古乐古声。船行至此,透过初冬雾气,看到水榭之上有人身着古装,低吟浅唱。游人在灯影桨声中,瞬间回到大宋。
世人皆知,开封曾是八朝古都,一千多年前这里是北宋都城,文人墨客、商贾走卒云集于此。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开封,这幅国宝在2015年展出时,曾创下观众排队13小时才能一睹真容的纪录,此城之繁华、之秀美,举国之内无人不知。
这些底蕴,是历史对开封的馈赠。
“封”字,对开封意味着许多。比如开封保存的古城墙,长度全国第二。直到现在,老开封人还是愿意留住城墙内的老宅,不管是否常住,都把根留在那里。直到现在,开封城墙之内不能有任何建筑高于15米,那是开封铁塔的高度,没有什么可以高于城市图腾。
对文化的尊重,绝不意味着一味守成。开封人心怀敬畏地保护古城,又带着传承之心开发文化。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满库说,开封以宋文化为主题,把文物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才更好地保护着文物。正是在这个园区,“全城一景、宋韵彰显”已蔚然成风。讲究大宋生活方式的“宋潮”,以宋文化为特色的“960文创园”,正在立起“文化开封”的新旗帜。
远去了,那个只有“铁塔、龙亭、相国寺”的时代,开封怀揣千年文化,穿上了时尚的外衣。
开,以新出彩
11月7日,下午一点半,开封市委书记侯红必须结束采访离开了。下午有个会,她从未缺席过——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双月通报点评会。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5次,持续10个月了。
“要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开封的新标识!”侯红在会上提出了鲜明的要求。
事实上,这座城市正在打造出营商环境建设的“开封模式”。指标体系,将世界银行所有指标均纳入其中,权重占52%;评估方式,邀请国际知名的毕马威咨询公司对其进行分数量化,出具10余万字调研报告;建设路径,实施“416”工程,“4”是指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极严约束的“四极”目标,“1”是指围绕“四极”目标着力实施的10个专项行动方案,“6”是指10项专项行动方案中的60条主要具体举措。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正得益于此。2017年4月1日挂牌成立时,这里只有180家企业,无论与全国还是省内其他自贸片区相比,基础都极为薄弱。但正是在这个既不沿边又不沿海的地方,“22证合一”、投资项目承诺制、营商环境体系建设、“六个一”政务服务新模式等系列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本报记者在这里见到几家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企业,都是权衡过武汉、郑州等城市后,选择来开封设立子公司,或者干脆搬来。在这里注册一家企业,理论上都不用出家门。
“开封的‘开’字,就是指创新,我们要不断推出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改革举措。”侯红说,认准这条路,开封绝不动摇。
跨越千年的新答卷
一个“古”字,一个“新”字,拼成独特的艺术字雕塑,矗立在开封自贸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前。
新与古,对应的正是开与封,是创新与守正。这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每个开封人都思忖过,每一届开封市委市政府都议论过。开封城市规划馆里,保存着从1956年至今的历次城市规划,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如何平衡历史与现实,都是重要课题。
历史机遇正再次垂青开封。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郑汴一体化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如今,一条宽敞的郑开大道直通郑州,半小时即可直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体城市和郑汴一体化发展重要一翼,开封如今步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
开封人认了的理,就不会轻易改变。千年古都自有其从容淡定,“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开封是常事。比如古城总体规划,2006年,开封市请知名专家阮仪三编制,到了2017年根据新变化编制新规划时,直接请来了原班人马,保证了规划的连续性。
放眼人类历史,开封都曾是城市转型的开端。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事实上,在中国甚至世界城市史上,开封是第一个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
是以,对于转型,开封最有心得。对于未来,开封从不畏惧探索。盛世繁华千年之后,面对时代之问,这座城市准备好了交出改革的新答卷。
郑州地铁文化墙,已经成为展现河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惠济区政府站站厅层文化墙展示了宋代建筑学家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并现存于河南的建筑代表。纵横交错的结构线,融入宋代建筑学家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及站点文化古树苑公园景致,展现巧夺天工的宋代建筑科学及我国古代人民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开封是一座极具古典气息又不失现代化的文化名城,古城的历史遗迹和新区现代大厦交相呼应,千年古都的辉煌,大宋文化的璀璨,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坚持与进取,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