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草原春节的天津味儿

2019年02月05日20:31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5034

  大年三十儿一大早,大家都忙着贴春联、贴窗花、挂起火红的灯笼……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家家户户洋溢出浓浓的年味儿。

  家住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建和嘉园的姚斌夫妻俩也早早忙碌起来。

  老姚妻子收拾完屋子,便忙着将瓜子、糖、水果装盘、摆桌。“儿子、儿媳回家过年,这一家人就得在家吃年夜饭才热闹。”老姚的妻子乐得合不拢嘴。

  “我得给大家露一手,让他们尝尝我的拿手菜。”老姚边说边拿出各种食材展示起来,“食材得当天买的才新鲜,为了这一桌年夜饭,我专门起了个大早儿去的超市”。

  “自己做不觉得麻烦吗?”记者问道。

  “有嘛麻烦的,这年夜饭就得自己亲手做才有年味儿。”虽然老姚已经在内蒙古生活了50多年,可是说起话来还带着些许的天津味儿。

  上世纪60年代,老姚的父母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告别了世代生活的故土,挥别了父母亲朋,带着年仅4岁的老姚坐着火车从繁华的天津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

  “天津人对吃的都很有讲究,早年天津人有‘卫嘴子’的雅号,能吃会做,自诩为‘吃尽穿绝天津卫’,极言‘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是大吃大有的意思,说明咱这一年过得富富裕裕。刚来那几年,呼市除了中山路附近几条街外,周围都是郊区。想要做个年夜饭得提前联系人买原材料,现在楼下一个超市全解决了。”老姚作为除夕家宴掌勺的“大师傅”,一边煎炒烹炸,一边忆苦思甜。

  “改革开放40多年可给老汉闹美了哇!”帮着切削拍剁的儿子用“呼普”调侃起老姚。

  听着父子二人的对话,一旁熬着奶茶的蒙古族儿媳和拌着凉菜的婆婆哈哈大笑。

  “你们别笑,这几年变化确实太大了,这天津人过年讲究贴吊钱儿,过年家门儿口可以没有春联,但是窗户上的吊钱儿必不可少。你就出去一眼,谁家贴吊钱儿,那一准就是天津人。以前得专门托人买那杨柳青的吊钱儿回来,现在方便了,网上点两下快递就送到家,这可不是逗你玩儿。”老姚学着马三立的口吻玩笑道。

  一家人在厨房里的说笑声和锅碗瓢盆叮叮咣咣的碰撞声,奏响了年夜饭的“新春序曲”。

  “上菜喽!”

  天刚黑,天津传统的八大碗儿、四大盘儿,内蒙特色的奶茶、奶豆腐、手把肉等色香味俱全的十几道菜已摆上了餐桌,香气在屋子中弥漫开来,惹得大家直咽口水。

  “年夜饭可不能全吃光,寓意着年年也有余,这也是天津人过年的讲究!”老姚的媳妇笑着赶忙提醒起来。

  和千千万万支边的天津人一样,打老姚父辈那一代起,虽然老家在天津,但在他们的心中,亲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在这里,他们一代接一代,他乡作故乡,用天津人的幽默乐观迎接生活中的一次次考验,用内蒙古人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打造着北国边疆的亮丽风景线。(记者赵娜)

文章关键词:老姚 味儿 天津卫 草原 基层 打扮 大师傅 奶茶 食材 上菜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遇见你丨 姚增真:“一根筋”唤真心 一日三餐10余月 义务照顾患病瘫痪老乡

    丹东市海龙村村民 刘宝俊:姚增真的出现给我好大的勇气,要不是他给我这么大的勇气,我就没有希望了,一点希望没有了。丹东市海龙村村民 姚增真:在我心里我把刘宝俊当作我弟弟,他需要照顾,我一直割舍不下,直到照顾他自己能康复。

  • 我家有个合作社(第一落点·小家看小康④)

    周至,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年产猕猴桃鲜果53万吨,全国1/4的猕猴桃都产自这里。跟猕猴桃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姚宗祥,是“摸爬滚打”出来的土专家,当时已是周至县猕猴桃贮藏协会会长,还管理着司竹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 【抗疫在基层】村医老姚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线

    2月10日,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冢头镇北街村的防控卡点处,一辆由老年代步车改造的疫情宣传车寂寞地停靠在路边,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1月23日,除夕前一天,姚留记接到上级卫生部门阻击疫情的部署通知,作为全村的健康守门人,他二话不说,迈出家门,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