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份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以来,有关非洲猪瘟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也全面部署防控工作,目前,100起疫情按规定解除封锁,18个省份的疫区也全部解除封锁,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然而,近期,从企业加工食品中检出了非洲猪瘟核酸阳性,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又趁机兴风作浪。
那么,加工食品中猪肉和猪肉食品还能吃吗?非洲猪瘟不传人,为何如此重视防控?解除疫区封锁,是否就代表不会再出现非洲猪瘟疫情?3月1日,就相关话题,农业农村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凤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进行科学解读。
热点一:近期,从企业加工食品中检出非洲猪瘟核酸阳性,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产品有安全风险?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采取严格措施来防控非洲猪瘟,为什么还有患病的猪流通到市场上?
陈焕春:非洲猪瘟污染的生肉进入餐厨剩余物后,一旦被猪采食,则可能感染发病。为此,农业农村部专门发布公告,要求自2019年2月1日起,屠宰企业要实施生猪屠宰非洲猪瘟检测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猪肉,防止由此带来了生猪疫情扩散。开展这项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追溯这些风险肉品的来源养殖场,及时发现和消灭潜在的疫情;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这些风险肉品进入流通环节,进而通过餐厨剩余物引发新的疫情。
市场上部分猪肉制品中检出了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这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有关。非洲猪瘟的潜伏期最长可达3周,潜伏期内的生猪没有临床症状,难以通过临床检疫发现。如果此类生猪进入屠宰环节, 导致生猪屠宰、加工设施或运输工具污染,食品加工企业使用了相关原料进行加工,不排除会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已发公告,要求自2019年2月1日起,屠宰企业要实施生猪屠宰非洲猪瘟检测制度,着力化解这一风险。
核酸阳性是病原学检测的专业术语,只要样品中含有该病毒的特定核酸片段,就有可能检测阳性。换句话说,样品中检出核酸阳性,并不一定代表样品中有活病毒的存在。现行针对非洲猪瘟核酸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极高,某些批次产品中只要存在微量核酸,就可能检出阳性。
热点二:非洲猪瘟是否会影响猪肉及猪肉食品安全?人吃了患病的猪肉和猪肉食品,会不会影响健康?
李凤琴: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也不会感染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病毒。这个已有定论。
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国外有大量研究者曾多次尝试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马、牛、羊、狗、猫等10余种动物,但是均未成功,这说明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自然宿主。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既没有把非洲猪瘟列入人畜共患病,也没有列入多种动物共患病。非洲猪瘟发现近100年来,全球62个国家发生过非洲猪瘟,但从未见人感染非洲猪瘟的报道。
既然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当然也不会影响猪肉及猪肉食品安全。截至目前,全世界从未发现有人因食用感染非洲猪瘟的猪肉而感染非洲猪瘟的案例。研究还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在70℃下持续加热20分钟可以灭活。所以,经过检疫和熟制的猪肉和猪肉产品,是可以放心吃的。
热点三:既然非洲猪瘟不感染人,国家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为何如此重视?
陈焕春:虽然非洲猪瘟不感染人,但对猪的致病性强,严重威胁生猪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养猪业的第一号杀手,而且影响居民肉品供给。
首先,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危害严重。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容易扩散蔓延,再加上全球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治,生猪一旦感染,死亡率可达100%。根据调查,我国已经发生的111起非洲猪瘟中,在采取扑杀措施时,发病猪的病死率超过68%,部分猪场死亡率几乎100%。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跨境传播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其次,保护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猪肉第一消费大国,生猪存栏量、猪肉消费量均约占全球一半。我国居民肉品消费中,猪肉至少占半数以上,故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如果非洲猪瘟在我国持续流行蔓延,不但影响我国居民肉品供给,还会影响全球肉品供给安全;不仅影响2600万个生猪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还可能影响到扶贫攻坚乃至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热点四:非洲猪瘟发生后,是否对生猪养殖业有影响?是否会出现肉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的问题?非洲猪瘟又该如何防控?
杨汉春:2018年下半年以来,生猪生产连续在走“下坡路”,基础产能不断下滑,最近下降的幅度就更加明显。
今年1月份,我国生猪的存栏量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12.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3.6%,同比下降14.8%。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同比下降都超过了12%以上,生猪存栏同比降幅是近十年最大,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也快接近历史的峰值。生猪的产能降幅快,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开始,生猪出栏减少,猪肉供应可能会出现偏紧的情况,四季度猪价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生猪产能下降有多重因素影响。第一,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很多养猪场户对疫情的不确定性有担心,害怕疫情发生反复,不敢去补栏。第二,受生产资金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养猪场户确实出现了资金困难,被迫调减部分产能。第三,受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一些小散户在这个过程中快速退出。另外,消费结构调整过程中猪肉份额下降、养猪门槛提高和成本上升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生猪产能在下降。
对于广大的养殖场户来说,有担心、有顾虑是正常的。风险和机遇并存。一方面,下半年生猪行情会明显转好,养猪将进入盈利期。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生产扶持政策,帮助养猪场户解决困难。建议广大养殖场户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善防疫条件,完善防控措施,把疫病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要把握机会,适时增加补栏,争取好的收益。
热点五:去年8月份以来,我国28个省份先后发生111起非洲猪瘟疫情,这样快速大面积的传播,是不是我国的防控政策还存在漏洞?下一步疫情防控态势如何?
陈焕春:我国前期采取的防控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明显的。从几组数据说明,一是通过加强疫情监测排查,及时发现了68起疫情,超过了疫情总数的六成,做到了早发现早处置,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二是所有已经发生的111起疫情都及时得到有效处置,没有发生二次扩散,而且,目前已有超过九成的疫情按规定解除了疫区封锁。三是通过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全国因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调运引发疫情的比例已经由35%下降到15%。四是通过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全国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疫情的比例已经由50%下降到44%。
除了上述这些措施外,还采取了生猪运输车辆备案、运输环节检查、屠宰环节检测等措施,出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系统严密的防控,疫情总体控制在点状发生态势,近期疫情发生势头有所趋缓;市场上猪肉供应比较充足,价格没有大的波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没有出现“买肉贵、买肉难”的问题。实践证明,我国已经采取的措施是有力有效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也多次高度评价我国防控工作。
但同时,必须要看到,当前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污染面,在我国生猪养殖结构中,中小规模养殖占绝大多数,养猪场户防疫水平不高;同时,老百姓喜欢购买食用鲜肉,这样一来,大量出栏生猪需要长距离调运到主销区屠宰上市,以上这些因素短期内都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都是防控工作的难点。
我国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较大,疫情可能将持续点状发生,已经解除疫区封锁的省份也不排除再次发生疫情的可能,防控压力很大,任务很艰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各项准备。
热点六: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态势如何?有哪些通行防控措施?
李凤琴:非洲猪瘟1921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目前共有62个国家报告发生过非洲猪瘟。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尤其活跃,共有25个国家报告发生6500多起疫情,疫情数量同比增长25%,部分国家呈现暴发、流行态势,匈牙利、保加利亚、比利时等欧洲3国时隔30多年再次发生非洲猪瘟,我国、蒙古国、越南等亚洲3国首次报告发生非洲猪瘟。
从各国的防控历程看,疫情一旦传入,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虽然大多数疫情发生国家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只有13个国家曾经实现根除(古巴、法国、比利时等3个国家还出现复发)。其中国际公认防控有效、具有代表性的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分别用时36年、35年、6年才根除该病。
从各国的防控措施看,发生疫情国家普遍采取了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限制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等措施,防控思路、策略和措施大同小异。当然,不同国家因重视程度、措施落实、社会动员组织力度、饲养方式、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防控结果也不尽相同。非洲猪瘟疫情后,我国也是采取了以上与国际上相同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和防控效果也取得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可。去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席兽医官来华考察时表示,如果不是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依中国的巨大养殖量和高养殖密度,那就不是70起,而可能是700起、7000起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总干事今年1月来华考察时认为中国在动物防疫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疫情公开透明,防控措施有力有效,表示对中国防控前景充满信心。
热点七:一些动物疫病会影响食用安全。目前,有哪些措施防止染疫猪肉流向餐桌?老百姓在市场上如何购买放心猪肉?
陈焕春: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建立了动物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机制。首先在养殖环节,生猪离开产地前,将由官方兽医实施产地检疫;在运输环节,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对过路生猪运输车辆进行查证验物;到了屠宰环节,官方兽医实施监督查验、宰前检查、同步检疫,屠宰企业还要实施品质检验;在市场流通和产品加工环节,市场监管部门还要再进行检查。
我国建立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所有的病死动物及其产品不得进入流通环节,全部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打击私屠滥宰,防控非洲猪瘟,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质量行动,严防病死生猪流入市场。
对于如何挑选猪肉,建议大家通过具备生产经营资质的正规生产厂家和超市、商场等渠道,选购经过肉品品质检验和动物检疫合格的鲜猪肉、冻猪肉;购买猪肉制品时应注意选择在保质期内、标签标示清楚、包装完好的猪肉制品。
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科学看待非洲猪瘟。一是切莫听信谣言,更不要传播谣言,以免引起恐慌,从正规渠道购买的、经过肉品品质检验和动物检疫合格的猪肉及其制品可以放心消费。二是要践行“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剩余物产生量,这既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需要,也是减轻环保压力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根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提纲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讲师团精心策划、制作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系列微动漫,共20篇。
乡村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乡村建设行动即是顺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要求,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乡风乡貌的重要举措。在加强县域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两个“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放在一起,更凸显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的意义。当前,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据悉,《指导意见》还提出,到2023年,实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监管格局基本建成;实现“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补贴政策的科学性和资金绩效明显提高。鼓励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发放补贴资金。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昨天(2日)发布,乡村治理试点启动一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央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有关部门完善了乡村治理制度安排。
农业农村部昨天(11月30日)发布,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30个整县推进试点任务基本完成。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规范不够、质量不高、指导服务薄弱等问题。
昨天(11月30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重庆市闭幕,交易金额达418亿元,比去年增长9.8%。本届农交会举行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吸引线下、线上观众超5000万人次,带货销售过亿元。
为巩固和扩大长江禁捕退捕成效,加强长江口水域禁捕管理,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决定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长江口禁捕管理区范围为东经122°15′、北纬31°41′36″、北纬30°54′形成的框型区线,向西以水陆交界线为界。
展会期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部今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品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天然宝库。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切实抓好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抢救保护,加力推进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争取早日重现长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