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谈到身边的一位好友,因家庭矛盾一时想不开,吃药自杀了。听闻此事后,笔者的内心也是沉重的,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凋零了,让人感到惋惜。对于朋友的这位好友究竟遭遇了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但其选择自杀逃避现实是最愚蠢、最懦弱的做法,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算再艰难,也有雨过天晴的那一刻,选择自杀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朋友讲述身边事,也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去看待死亡?
现实生活中,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死亡充满恐惧,也认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很少人去谈论这个话题,但它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不仅要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自己也会面临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当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死,那么他也就会正确地对待生。然而,当前需引起重视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反观生活中遇到挫折就选择轻生的事例数不胜数,笔者在百度中输入“轻生”二字,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就多达数千条,选择轻生的原因也各种各样,有的因感情不和,有的因不堪生活重负,有的因创业失败,等等。这些都暴露出了轻生者对生命缺乏敬畏,也折射出了当下人们死亡教育的缺失。
笔者注意到,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交了关于死亡教育的建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顾晋表示,“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笔者认为,这个建议好,通过死亡教育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帮助人们排解心理问题,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一来,轻生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通过开展死亡教育,目的是向人们传递热爱生命的理念,让人们更好地为自己而活。那么,如何开展好死亡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对于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来说,要借助新媒体,大力宣传科学的死亡文化,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和死亡;另一方面,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不妨为人们提供体验的平台,顾晋代表的提议就非常好,通过让人们到安宁疗护病房、重症监护室接触生命末端场景,感受生命与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此就能帮助人们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再者,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要通过开设死亡教育课,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与死,让孩子发现生命的真谛、生活的美好,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素凯)
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月6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161例,累计治愈出院1540例,现有确诊病例28985例(其中重症病例4821例),累计死亡病例636例。
近日,一段“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视频一方面赢得网友对孩子们表达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死亡教育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