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孙来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之于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伟大民族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了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图为晴空下的井冈山。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文化基因
一个民族如果只重物质生活、缺少精神支撑,注定不会走远。一般说来,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稳定的心理特征、基本的价值追求、总体的精神气质,它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中华民族精神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由伟大的中国人民培育而成。古埃及、古巴比伦、波斯等古代文明,都先后消亡或发展中断,只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国家。中国何以如此?这个让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深思的问题,答案也许就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独具特点的民族精神。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民族精神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要依靠人民创造并通过人民体现出来。无论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还是鲁班、毕昇、黄道婆等民间工匠,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和重要塑造者。
加强历史教育,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图为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雷锋精神纪念馆讲解员为小学生们讲述雷锋事迹。新华社发
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孕育而成。卓越的农耕文明影响。壮美的河山、广袤的良田、杰出的农耕文明,培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超越自然环境的限制、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造、不懈奋斗、团结协作、追逐梦想。悠久的中华文化涵养。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家园建设,仰韶文化、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形成了突出的中华文化优势,涵养出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给中华儿女以情感呵护、精神支撑。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融合发展,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交织交融的民族关系和整体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
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磨砺而成。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屡遭欺凌。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也激起中国人民外御强敌、共克国难的团结精神和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赓续、强化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具体表现,但归结起来最突出的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以及在改革开放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力支撑
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底气。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
强劲的奋发动力。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精神文化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伟大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凭着对人类要有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感与荣誉感,依靠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奋斗,依靠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已经并将继续迸发出朝着进一步强起来的目标迈进的强劲动力。
强大的意志合力。在1890年致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对“意志合力”有一段著名论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无疑是一种“意志合力”。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孙中山先生曾经将民众团结形象地比喻为“士敏土”(即水泥),说:“如果成一片散沙,是不好的事,我们趁早就要参加水和士敏土,要那些散沙和士敏土,彼此结合,来成石头,变成很坚固的团体。”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亟待强化共同理念,亟须发挥伟大民族精神的“黏合剂”“凝聚剂”功能,尽力整合社会共识,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意志合力”。
强烈的创造活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创造意味着创新。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被逐步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被逐步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被逐步革除,人们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振奋。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曾指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投入、智力和技术因素等;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呈递减之势;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和技术因素。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3.新时代要大力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描绘出亿万人民共筑精神家园的美好图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融入新时代伟大实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人民有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社会有凝聚价值共识的诉求,国家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期待。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必须融入新时代新实践,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对于宣传教育战线工作者而言,深入研究、积极阐释和大力践行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要积极总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先进榜样、典型事例,以此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实践积极性。
融入文艺作品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艺的发展总是与其命运紧密相连。文艺承载和反映该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文艺的民族性,就要提高文艺刻画民族精神的自觉性。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真实地展现、积极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民族精神既可以表现为民族哲学的形上之思,也可以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民族心理和精神品格,是人民群众真正认同、普遍践行、切实有效的民族精神,值得高度重视。“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特殊作用。在节庆期间,将伟大民族精神教育融入民俗民风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融入历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也是一部仁人志士抵抗侵略、救国图强的历史,无疑可以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其精神内涵,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历史教育,强化民族认同感,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历史教育,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能认识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而获得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06版)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生动场景,彰显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实践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新中国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包含了打破旧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器的革命任务和追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人类文明的长久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启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具有显著的世界价值。
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就是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不断涌现做好事的“活雷锋”,不断汇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业”的磅礴力量。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雷锋的精神是质朴而又崇高的精神。
作者:徐奉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总结伟大的抗疫精神。舍生忘死体现生死观和义利观,是中国创造抗疫奇迹的精神支撑。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缘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战胜疫情乃至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擎起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火炬,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听着雄壮的国歌,满怀豪情观看升旗仪式;悬挂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让街巷尽显“中国红”;转发微博,点亮国旗标志,向祖国表白……国庆之际,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新中国庆生。“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一生奉献,一生砥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永远是我们这个国家不断书写璀璨篇章的重要精神支撑。
今天,深圳正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中心,成为中国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并且全方位造福人民的典型代表,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据统计,共有超过2.4万名团员青年奋战在防疫最前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9万余小时······ 当然,深圳的发展还与香港息息相关。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