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围绕"绿"字做文章 南阳为高质量建设大城市提供生态支撑

2019年03月25日11:28  来源:中国文明网

5034

  西峡石门湖满目苍翠。

  卧龙区:站位全市大局 构筑生态屏障

  卧龙区把林业建设放在南阳市大生态的格局中来思考、来谋划,确定了“以‘森林卧龙’建设为抓手,着力构筑南阳市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在北部浅山丘陵区域发展生态林业,在近郊乡镇和中心城区建设生态园林和绿色廊道,在南部平原区域打造精品林网”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年建设、两年巩固,把卧龙区打造成为南阳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目前,全区已完成造林1.1万亩、森林抚育7110亩、月季花卉7000亩。

  把“森林卧龙”建设与环境治理、水系修复、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等统筹推进,努力实现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经济建设的互促共进。统筹推进中心城区绿化,近三个月已新建游园9座,改造提升老旧游园16座,沿内河规划的5座微型游园也已选址开工,两条滨河月季特色景观带、3条绿化精品观赏环路、23个沿河 社区绿化和省市级园林单位创建工作正在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统筹推进“三网”建设,在高标准建好林网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网、路网建设,实现路相通、水相连、林成网。统筹推进产业培育,一方面选好项目,以林下经济的见效快,弥补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短板;另一方面突出“以林造景、以景促游”,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产业。统筹推进环境提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展了“农村沟渠坑塘疏浚清淤扩容造景工程”,探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文明,建成乡村游园26个,把游园建在了农民家门口,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让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卧龙区还探索完善了土地流转和大户承包机制、质量管控和景观造林机制、示范引领和奖励激励机制,通过工作机制的创新,破解推进中的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工作新突破,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

  镇平县:提标提速提效 掀起绿化高潮

  去冬今春,镇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全省“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精神和南阳市造林绿化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现场会精神要求,对照先进找差距,突出重点抓落实,迅速掀起大造林大绿化建设高潮。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营林面积6.85万亩,植树380万株。

  注重规划引领,打造绿化体系。聘请河南农大设计院,按照国家级森林城市标准,科学编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和《中心城区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突出“三路、两河、两廊、三库、两山、两园、一城、百村”八大精品工程,努力构建通道生态、流域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和乡村生态五大生态系统。

  注重机制创新,解决关键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由县乡政府主导,集中流转土地,统一面向20余家合作社和大户承包,推进种养管一体化的公司化造林。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列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大户的土地流转费用每亩补助500元-800元,连补10年。创新国储林运营机制,坚持国有公司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县国储林项目共流转土地2.8万亩,已完成整地挖穴1.2万亩,栽植苗木54万株。

  注重标准提升,确保造林成效。按照林带单侧不少于100米宽的标准,提标改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和高速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国道不少于60米、省道不少于50米、县乡道不少于30米、村道不少于10米的标准,建设贯通城乡的绿色廊道。同时做到“四大两实”,确保一次成林。

  注重工作统筹,释放综合效益。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造林务工、森林抚育等方面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务工就业;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着力发展壮大苗木花卉、优质林果、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全县苗木花卉面积达6万亩,经济林达3.5万亩;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淅川县:扛稳政治责任 确保山绿水清

  淅川县积极服从服务南水北调工作大局,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把生态林业与水质保护、脱贫攻坚、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

  为确保2019年度造林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淅川县在省市下达造林计划前就提前谋划,及早启动造林绿化工作。坚持市场推进,全面实行合同造林,把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全部推向市场,林业部门统一标准,乡镇配合流转土地,企业、大户和专业队包栽包活,政府组织验收,县财政根据合格面积给予奖补。坚持科学推进,把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为核心,县林业部门成立5个技术组,全程跟进,现场指导,严把整地、苗木、栽植等每个关口。坚持高位推进,把造林绿化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列入乡镇“一把手”工程,确保责任落实、任务落地。

  淅川立足特殊县情,把脱贫攻坚与林业项目实施和林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确立“短中长”三线结合的林业扶贫发展思路,短线扶贫以林业项目为抓手,中线扶贫以生态产业为基础,长线扶贫以生态旅游为依托,闯出了一条水源地贫困县林业扶贫的“绿色路径”。全县累计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产业林33万亩,全县拥有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林业专业合作社85个,全县贫困户通过林业产业发展、休闲采摘、乡村旅游和涉林务工等林业综合多功能发挥,每年人均收入达1500元左右,占贫困户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同时,淅川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实施森林县城、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建设,统筹做好道路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实现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目前,全县已建成城市公园5个、森林小镇5个、美丽乡村10个,让广大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南召县:培育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富民

  近年来,南召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按照“城镇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村花园化、全域绿色化”的要求,以“十大林业产业扶贫基地、十大花木示范园区、十大森林村镇、百个森林村庄和百公里玉兰长廊”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5年来共完成造林65.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35.3万亩,全县新建万亩辛夷、皂荚和元宝枫、优质桃4个、千亩软籽石榴基地2个,建成百公里玉兰生态廊道2条、森林村庄15个,实现了“资源增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林业生态建设三大目标。

  南召县立足中国玉兰之乡、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的优势,唱“山歌”、念“林经”,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立足于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和长远发展,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走出一条百姓致富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的产业扶贫新路。

  南召县发挥林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优质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与康养等绿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多重覆盖,让群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目前,中药材产业实施规模化种植,已带动贫困户1165户,每户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已打造20个智能标准化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可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发展。

  针对重点贫困村绿化美化水平较低的现状,该县按照“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房前屋后栽满树、庭院四季花常开”的森林村庄标准,在全县14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中规划建设100个森林村庄。目前,云阳镇铁佛寺村、皇后乡娘娘庙村、南河店镇郭营村、小店乡山底村、四棵树乡黄土嘴村等10多个森林村庄已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胜地,累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

  西峡县:发挥资源优势 聚力增绿添彩

  西峡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理念,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着力主攻特色产业,加快富县富民步伐,不断探索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互动共赢发展途径,在天蓝、地绿、山青、水清、民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辉大道上迈出了新步伐,初步打造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西峡版本”。

  高端规划定目标,高位推动抓落实。立足西峡比较独特的生态功能区位,分别制定了配套的生态建设、菌果药特色产业、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生态廊道等发展规划,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经济建设,持续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近五年来,累计吸引社会资本20多亿元,县乡两级财政投入8亿多元,完成荒山绿化25万多亩。

  围绕涵水源保水质,持续抓好大造林大绿化。着力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全县已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林木覆盖率达到81.3%。实施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2亿元,总面积6.5万亩,将新增森林覆盖率1.2个百分点。全面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31.29万亩,本年度已完成1.1万亩。

  主攻菌果药三大产业,力促兴林富县富民。西峡县持之以恒地发展以猕猴桃、山茱萸、香菇为主的菌果药三大产业,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市场化经营,目前菌果药三大支柱产业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65%以上,既抓生态又抓经济、既建基地又闯市场、既现绿意盎然又获真金白银。

  围绕森林西峡建设,做优融合发展平台。快速推进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完成了县城绿化提升、生态廊道建设、灌河生态园建设、森林生态文化推介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了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建设工程,双龙、太平镇入选首批省级森林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广泛开展了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已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100多万株。(南阳日报)

文章关键词:生态廊道 大造林 生态屏障 生态经济建设 乡村绿化 生态林业 乡村生态 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 生态旅游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从“四乱”突出到生态修复 黄河渐成中原“绿飘带”

    新华社郑州10月31日电题:从“四乱”突出到生态修复 黄河渐成中原“绿飘带”基于黄河深厚的文化、生态禀赋,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 河南省生态保护修复有了路线图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三屏”是指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3大生态屏障,“四带”指黄河、淮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4个生态保育带。

  • 护栏堆在生态廊道上挡住行人 旁边绿地被踏成“光板路”

    最近,郑州市的生态廊道建设得很漂亮,成了许多市民休闲、锻炼的地方。然而,在郑州市陇海路与西三环交叉口东北角,有人在这里堆放了大量的护栏,挡住了通道,导致市民不得不从旁边的绿地上踏过去,走的多了,绿地也被踏成了“光板路”。

  • 河南三门峡:昔日滩涂地 今日T型台

    10月17日,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沿黄生态廊道,好阳河湿地公园的木栈道上,款款走来了一支时装模特队,吸引了一群携带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网红以及周边乡村的群众前来围观。

  • 【西部开发新脉动】苍山下 洱海边 大理这碗“生态饭”端稳了!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是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2018年3月,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91.91亿元。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