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创新层出不穷。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使得课堂日益鲜活精彩。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课程创新,让思政课成为学校的网红课,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在上海某高校,社会学院和音乐学院教授曾经联袂用历史回顾和音乐旋律,声情并茂地讲授了“国歌如何一路走来”,导致整个课堂学生爆满,“蹭课族”只能席地而坐。
思政课要让学生听得进去,必须要加以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的兴趣和口味逐渐变得多元化。思政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满堂灌、照书念,而应多考虑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接受知识、学到真理、养成信念。比如,青年学生基本上养成了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那么思政课教学是否可以考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青年学生喜欢看电影、听音乐,思政课的教学是否能够融入影视、音乐等流行元素?
实现思政课创新,需要学校和老师突破思维局限,打开想象空间,这考验着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智慧。学校只有真正费心思做好思政课创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学生才能在思政课上走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到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投入人力、物力,多为思政课创新想办法。
推动思政课创新,教师心中得有干货。倘若老师上思政课,只有理论没有案例,或者连理论都没有吃透,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因此,思政教师得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先给青年学生作出表率。在东阳中学,一批教师以身作则,虽无言却在行。蒋一平老师不仅上课有趣,而且和善开朗、敢作敢当,成了学生倍感亲切的“平姐”;虞印青老师多年匿名捐助困难学生直至退休;吴晓平、吴水珍夫妇主动帮助残障的未成年邻居联系入学,还承担接送任务1年多……
端着表情、板着面孔上思政课,注定是没有“上座率”的;教学古板、纯讲理论,肯定会导致课堂出现“低头族”的。要想让思政课变成受学生追捧的课程,无论是考核方式还是教学形式,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授课细节,都需要积极创新。思政课通过创新,有了吸引力、感染力,才能让青年学生入脑入心,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李攀)
珠江水畔,山海之约。正是家乡日渐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现状、家乡人千里驰援的善举,让孩子们由衷而发这份乡梓情怀和城市认同。2020-12-08 14:25男子私刻公章倒卖公司货物,非法获利80万被刑拘近日,广州增城警方在开展“飓风2020”专项行动中,将李某抓获归案。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身处武汉的华科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是全国抗疫战场中投入力量最多、作出贡献最大的高校。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已成为学校思政课堂最生动的案例,激励和影响着更多华科人。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方案提出,本次评估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大原则:聚焦立德树人,突出职业道德;聚焦培养质量,强化特色定位;聚焦行业需求,强调职业胜任。
华南理工大学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明校园创建激发了师生普遍的文明自觉,文明已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来自北京、河南、湖北的八位优秀青年教师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教学展示。
青椒论坛从2017年9月23日开始举办,每学期举办三期,每期邀请3~8位高校思想政理论课优秀青年教师,为大家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
商丘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司林胜、黄淮学院党委书记李国胜、郑州大学刘吕红、洛阳市教育局杨佳佳、郑州市文化路第一小学侯清珺分别谈了做好学校思政课工作经验。他指出,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建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让党的事业代代相传,让中原大地人才鼎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高校要以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为根,打造根深枝叶茂的思政课程建设集群,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张闪烁(女,回族)卢氏县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护理部副主任、心内二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 张闪烁(女,回族)卢氏县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护理部副主任、心内二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要以兴学报国为己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一流大学,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