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一男子被群众称为“养蝎大王” 背后故事感人
“蝎子大王”带贫记
□河南日报记者张建新
提起居“五毒”之首的蝎子,它张牙舞爪的样子会让许多人不寒而栗。然而,在“蝎子大王”陈聚京眼里,蝎子却是脱贫致富的“好宝贝”。
4月12日,在位于鲁山县马楼乡山岔口村的聚京蝎子养殖场,陈聚京正在给慕名而来学习的养殖户“传经”:“蝎子喜欢在干燥的地方休息,在潮湿的地方活动,但是,太干了,蝎子会停止发育,太湿了,蝎子就会呼吸困难……”
今年46岁的陈聚京出生在山岔口村,这是一个位于浅山地区的贫困村。陈聚京说,小时候家里穷,他常常到山上扒蝎子卖钱,手经常被蜇得像个发面馍。有一次,陈聚京把扒来的蝎子放在瓦罐里,不料第二天竟生了几只小蝎子。这让他惊喜不已,心想,要是扒蝎子在家养,收入不是更多吗?
1989年,16岁的陈聚京离开学校后,用打零工挣来的300块钱收来一批野生蝎子,开始专门从事蝎子养殖。经过近十年的摸索,终于获得成功,1998年,陈聚京卖蝎子盈利9000多元。
2000年,他承包了1300亩荒山,建起露天放养场,省养蝎协会称他为“露天养蝎第一人”。
为了养蝎,陈聚京没少吃苦,离养蝎场四公里有家诊所,他是这里的“常客”,只要他一来,医生就知道,他又被蝎子蜇了。最严重的一次,他被一只爬到高处的大蝎子狠狠蜇了脑袋,几分钟时间,就感觉天旋地转,两眼发黑,喘不过来气。等员工把他送到诊所时,他已经处于休克状态。救治一个多小时后,他才缓过来劲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陈聚京的养蝎池已达120多个,还建起了一座占地两亩多的养蝎大棚,养蝎场年产量达1000多公斤,并出产蝎子酒、全蝎产物、蝎毒等蝎产品,年产值700多万元。2017年,他开发的“鲁山十足全蝎”还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专家组的认证,陈聚京被当地群众称为“养蝎大王”。
富起来的陈聚京没有忘本,2015年,他以马楼乡为中心,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以给养殖户提供种蝎、
技术并负责回收产品的方式,带动周边乡镇及县市1000多户农民从事蝎子养殖,带动1500多户农民从事蝎子饲料黄粉虫养殖。鲁山县瀼河乡农民高海琴靠养殖黄粉虫,家里买了车子和房子,去年,她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全部叫回来,全家从事黄粉虫养殖,一年收入达40万元。
同时,陈聚京还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山岔口村民张五因车祸致残,家境十分困难,她来到陈聚京的养蝎场打工后,一天收入八十多元。“俺今年就要脱贫了!”4月12日上午,正在养蝎场提取蝎毒的张五感激地说。目前,在聚京养蝎场务工的群众有60多人,其中贫困人员10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有这个技术,就愿意尽绵薄之力,为脱贫攻坚作点贡献!”陈聚京说。
跨丹江,翻南山,穿过丁家山隧道,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山洼处,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红旗飘飘…… 丹江口水库边的柴沟村。村里近两万亩山坡地流转给公司和大户,种上了薄壳核桃、大枣、柑橘、软籽石榴、杏李等有机林果。
5月5日刚吃过早饭,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滴水崖村村委会委员胡进宝就来到贫困户张国正的花椒林里,手把手地传授花椒管理技术。石板河村曾是宝丰县观音堂林站17个省级贫困村之一,2016年年底之前,该村305户中就有105户属于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