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我国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正在陆续公布。各个领域不同数据企稳回升,相互交叉印证着中国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这背后,是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稳住了市场预期,更在速度向质量的转化中,坚定推动着结构调整的步伐。
今年以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近两万亿元。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另一只手货币政策“松紧有度”,坚持逆周期调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旨在畅通血脉,回暖机体的金融流动性提前发力。
宏观政策有效释放,稳定了市场,稳定了预期。今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涨幅时隔三个月重回“2时代”,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清晰可见。
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止跌回升,增幅0.4%,实现9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扬。生产环节信心的恢复 ,以实际运行悄然渗透出回暖的信号。
预测未来趋势的先行指标,交叉印证着回暖的可持续性。最新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3月跨过了50%的临界点,重返扩张区间,回升1.3个百分点,反弹至50.5%,走出六个月里的新高。
经济趋势的变化背后,政策逻辑的调整,清晰可见。从2018年底布局来年经济大势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初春时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央定调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决策,力推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应对。
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扩大国内市场、持续改善民生等多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不断提速:
行邮税税率下调,促进扩大进口和消费;
外商投资法相关配套规定正在加快制定,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将进一步缩减;
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未来,将有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到中国债券市场。
就在几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报告,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3%,同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至6.3%。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的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向改革要动力,靠创新增活力,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定力。
信心和底气,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制度优势、经济基础、发展潜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记者杜海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创年内高点,且连续5个月运行在51%及以上,经济复苏势头稳中有进。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通过加强政银企对接,盘活企业资产,创新放贷形式,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省统计局昨日发布10月份全省经济运行分析。分析指出,10月份,我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持续回暖,物价总体平稳,全省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在世界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如何也为国际社会所强烈关注。世界银行9月28日发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就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
各地发布的工业经济数据显示,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5.9%,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了4.7个百分点。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学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进行了深刻总结,标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明确方向。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学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进行了深刻总结,标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明确方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今天(31日)公布了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较上月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自7月份以来始终位于51.0%及以上,自3月份以来已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由负转正”同样成为前三季度中国区域经济的关键词。在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率先实现由负转正,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辽宁、黑龙江同比下降,但主要指标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