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4月15日(记者 潘一侨)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既遥远又熟悉,它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很多中国观众对罗马尼亚的经典老片都耳熟能详。近日《中国遇见罗马尼亚》时装展在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成功举办,罗马尼亚设计师卡尔门·波帕通过运用中、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及符号,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她的作品中。
卡尔门·波帕首次来中国参加活动,但她对汉服已经非常了解。她在自己的设计里重新阐释了中国汉服的面料,运用罗马尼亚民间服饰特有的面料加上中国风的图案元素,设计出极富表现力的罗马尼亚时装,在当地深受欢迎。
卡尔门·波帕表示,世界既多样又对立,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内容,但在生命的深处,好像某种东西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她在设计创作中充分领会到这一点,所以将中国和罗马尼亚的元素混合到一起,成为此次时尚艺术展名称的由来。
《中国遇见罗马尼亚》是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项目,该组织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和保护全世界各地值得被列入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罗马尼亚全国委员会委员达尼埃拉·波佩斯库博士介绍,罗马尼亚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已经进行了25年的合作,各个领域的交流效果都很不错。此次《中国遇见罗马尼亚》展览也是希望从时装、时尚的角度,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罗马尼亚服饰文化和历史。
今年正值两国建交70周年,作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罗两国关系堪称国家关系中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典范。2015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两国经济联委会框架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罗马尼亚成为首批同中方签署类似文件的国家。
达尼埃拉·波佩斯库博士表示,希望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能有更多的机会举办交流活动,这不仅包括文化交流,还应包括旅游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她认为文化教育在培养年轻一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多交流,两国年轻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对方,打造中、罗两国共同繁荣的未来。
(编辑:刘世东)
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传统的感恩节,这是一个合家欢聚、走亲访友的全国性节日。5月27日,在美国纽约州长岛地区的萨福克县,一名女孩向一家营业的花店内张望。
值得一提的是,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琉璃器中,还有一副琉璃茶碗托子具有明显的“中国风”,这套琉璃茶具原材料产自域外,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0月1日至8日,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8天8条线路,带领旅客走遍大好河山,聆听中国故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规划成就和中国之美。坐着高铁看中国,一趟走遍大好河山的旅途,一次感受祖国繁荣昌盛之行。
遥想十年前,中国高铁还是一个起步者,十年间,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和数百万铁路职工的勤劳与汗水,共同浇灌出了一幅万马奔腾的壮丽图画。 时逢“双节”将近,满街扬起的国旗和弄堂飘香的月饼,国泰民安,阖家团圆,国与家即将撞个满怀。
联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前不久,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五项新成果,成为近年来考古工作历史性成就的最新例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过硬的专业基础是骨骼,弹奏技巧是血肉,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则为演奏注入灵魂 古典音乐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是动态的、活跃的,还在行进之中的。
“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有着内在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并渗透到我国制度文明建设中。 笔者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并渗透到我国制度文明建设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