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到上海打工已整整18年。每年一到腊月底,我们一家三口总要想方设法返乡过年,与留守家园的老人团聚。过年后又辞别故乡,再次回到打工的地方。
安徽到上海,往返一趟将近1000公里。这段路程,如今不算啥,在过去那可真不容易。
记得我们刚来上海那几年,是乘坐中巴车出门的。那些中巴车都是民营的,一辆车里挤了三四十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座位不够,就放置几条长板凳和数只小板凳,人挨人,头碰头。最难熬的是夏天,车里没有空调,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大蒸笼。
这样的长途跋涉,遇到晴好天气倒还将就,若是碰上大雪封路、道路结冰,不折腾十几个小时,根本到不了目的地。
那些车经常晚上发车,或者是凌晨三四点钟发车。为了能乘上车子,我们经常一两点钟就得起床。
再往后几年,镇上有人购置了几辆大巴,开始合伙跑长途。大巴相比中巴,车况和性能都好了许多,安全性也有保障。一到春运,不少大巴老板们还从上海的旅游公司租赁大巴,聘请司机增加车辆。即使这样,仍难以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
这些大巴车就在老家的小镇上驻点。每逢年后出门,我们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的。为了方便,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乘坐大巴出行。而年前返乡,我们则会选择乘坐火车。
乘坐火车,又是另一番滋味。
最早的时候,我们总是乘坐慢车(普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慢车,就是大站小站站站停,有时还临时停车让道。就拿我们常走的上海到滁州的这段线路来说,约350公里,走走停停要花6个小时。
慢尚且能忍,最难忍的是挤。为了能在节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每一节车厢都挤满了乘客。车厢连接处、过道里站满了人,甚至连厕所里、椅背上都挤满了人。那时候,大家都是拼了命地挤上车,从车门挤不进去的,就从车窗往里爬。有的是一家子,这个刚挤进去,那个还没挤进去,火车就开动了。
从1997年到2004年,中国铁路实行了好几次大面积提速。那时,也有快速、特快、直达列车可供选乘。由于绿皮火车票价低,大多数打工者出行还是选择乘坐慢车。
随着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和2009年合武高铁、武广高铁相继通车,我国高铁飞速发展。飞驰穿梭在高铁线上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快如闪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乘坐的舒适度,也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还拿上海到滁州来说,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家了。
如今,那承载过我们太多回忆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坐在宽敞、整洁的动车车厢里,人们有说有笑,心情轻松而愉悦,真是一种享受啊。
回首过去,从摇晃颠簸的中巴,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是中国地面交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我们见证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创新带来的辉煌成就,它带来的是极大的便捷和舒适,真正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福音。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30日 08 版)
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1月30日出具的一份检查申请单显示,女婴年龄为3个月29天,症状为“反应差、哭声微弱、双眼上斜、呕吐一次、四肢末梢发凉”,临床诊断为“颅内出血、休克”。
“围挡占压人行道都五六年了,一直围而不建,看着焦心。如果发现长期占压道路“围而不建”,围挡超高超大,设置参差不齐,外观老旧破损,拆除不及时等围挡,请拨打本报热线96678反映。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 实习生 杜淑慧 文/图)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告,2020年12月4日至12月31日,每天7时至21时实施机动车单双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速乡村公路建设和公交班车运营。一辆辆便民的公交车开进村里,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乡亲们“出门水泥路,抬脚公交车”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12月4日,郑州市四环以内区域将施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为全力保障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期间市区公共交通线网运营组织工作平稳有序,保证市民出行,郑州公交日均计划增加3200次车、郑州地铁制定列车临时加开方案,日加开40列次。
2020年12月4日至2020年12月31日,每天7时至21时实施限行。限行区域是郑州市东四环、南四环、西四环、大河路(均不含本路、区域内连霍高速不限行)以内区域的所有道路。
近日,在包茂高速湖南怀化段桐木坳隧道处,发生了一起小车爆胎失控撞击隧道壁的单方事故。但第一辆故障车辆的驾驶人王某在事故发生后,未按规定放置警示牌提醒后方车辆,也属违法,被处以罚款100元,驾驶证记3分。
近几日,全省气温持续走低,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徘徊,加上雾霾和雨雪侵袭,天气较为恶劣,记者刚刚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他们针对交通出行、生产生活发出温馨提示,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防范,谨防安全事故发生。
郑州市高新区石楠路(科学大道——国槐街段)200多米长,却一直未打通,至今处于围挡状态,影响附近市民出行。
“走路发微信,开车打手机、抽烟,这些小动作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是啊,这些安全小细节最容易被我们忽视。”11月30日,郑州公交211路“安全文明出行”主题车厢内,乘客戴先生和朋友被车厢里的各种交通安全知识和宣传海报所吸引,讨论着安全文明出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