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渭南6月22日讯(记者 邓浩)全长332.072公里的西延铁路,南起陇海线新丰车站,北至神延线延安车站,途经11区(县),历经24年的建设周期,于1997年8月全线修通并交付运营。早在1972年底,西延铁路就开工修建。按照当时的安排,西延线分为两段建设,而坡底村就位于这两段建设的交汇点。
坡底村是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沟里的一个小山村。坡底村车站建于1974年。从那时起,这里就工作和生活着一大批铁路人。当时,他们隶属于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为了解除沿线人员的后顾之忧,单位在坡底成立了子弟学校以及商品供应站。这也让本是一个小山村的坡底,成为那一时期铁路人的根据地。
6月20日,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院内,职工在进行锯轨作业演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的坡底,驻扎着的是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和坡底村线路车间的职工队伍。这里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却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在重点维修车间院内,陈旧的油毛毡房和陈列室内摆放的老物件,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列室摆放着当年铁路人用过的老物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时代在进步,铁路在变革。在传承历史的同时,铁路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谈到重点维修车间的变化,车间主任陈玉难掩内心激动:“现在,车间有5台大型机械捣固车,常年辗转在甘钟线、包西线施工作业,每小时可以捣固1.5公里线路。这样的效率,过去想都不敢想。”
大机深度传感器测试台是“陈玉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之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陈玉也是延安工务段“陈玉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该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4月。在陈玉的带领下,工作室通过集中电工、钳工、车工等10多名骨干人才,锻造出一支在安全管理、技术改革、培训教育等方面突出的专业团队,成为职工成才的“大课堂”、群众技术创新的“孵化器”、革新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完成创新成果24件,包括科技研发项目7件、自主研发项目11件、修旧利废项目6件。其中,变截面异形夹板装置、安全智能铁鞋柜、自滤式抽油装置、捣固车夹钳故障引开器、捣固车导向柱锁具、轴承拆卸专用拉马、传感器测试台、特制呆扳手等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良好效应,不仅解决了诸多难点问题,也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
坡底村线路车间后院的果树园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而在坡底村线路车间后院,一副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曾经荒废多年的闲置地,在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以铁路文化长廊为主题的文化园区、以果园果树和鱼塘为主题的果树园区、以蔬菜种植为主题的蔬菜园区。花果飘香,荷花满池,职工们既能饱口福,也让身心得到放松。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彰显。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今天的坡底村,中国铁路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奋斗着,也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当代史。
“北斗惯导小车可以快速精准获取轨道的三维位置坐标、姿态和轨距,实现轨道多项几何参数的高效测量。据介绍,北斗惯导小车可实现铁路轨道平顺性指标毫米级、里程厘米级测量精度,能够满足铁路有砟轨道数字化捣固要求。
实现了飞速发展 从纯粹的人力到小型机械化改造,到引进大型养路机械,再到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工务机械段所展示的历史镜头和珍贵图片浓缩了一部中国铁路养护修理发展史。
火车跑得快,全靠平台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工务机械段(下称“工务机械段”),是一支拥有574台各类机械动力设备的铁路线路检修队伍。
大型养路机械主要是指养护、维修、整修铁路线路的机械设备,包括线路石砟清筛、线路石砟捣固密实、线路道床震动稳定、线路道床整形等设备。移动式闪光焊轨车的投入使用,满足了既有线复线区段作业需要,解决了焊接火花防护和限界控制问题,大大提高了钢轨焊接的自动化程度和焊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