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征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远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重新再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组”走过江西和福建,进入广东,重访南雄、仁化和连州,重温长征故事。85年前,这里曾发生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曾上演一幕幕红军战士们舍小家、踏上远征的“别离”。系列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今天推出《舍家》。
央广网韶关6月25日消息(记者杜希萌 李行健 宋鹏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粤北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湘粤边界,江水滚滚而前,一如当年红军前进的步伐,豪情万丈、乐观坚定。
85年前,中央红军主力从闽赣根据地出发,入境广东,行军十余天。
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25日,红一军团一路进军,从江西省信丰县的石材圩一带开进,经小和、万隆进入广东省南雄县的乌迳一带,并顺利通过了敌人在乌迳、新田布下的第一道封锁线。
这是万里长征迈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的第一步。
时任前卫军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秘书的童小鹏在日记里写道:“出发已几天了,因为仍然在老家根据地里走,所以大家都是司空见惯。然而今天出发,让我感觉有点不同了,因为从今天起,就要离开我们的老家……离开数百万的兄弟姊妹……”
根据朱德当时颁布的“攻占固陂、新田地域的命令”,各部队各自向指定地点挺进。韶关南雄市史志办干部李君祥说,初征的红军斗志昂扬,面对敌人的封锁线,红军主动出击,在新田村附近发动了突袭,“军团首长命令要军团侦察连彻底干净迅猛地消灭这股敌人,连长接到命令以后,把全连分为三路,一个猛扑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敌人留下20多具尸体,仓皇地逃跑了,这场战斗极大地提振了我红军长征部队的士气,使国民党粤军后续部队迅速退回了南雄城,让红军长征队伍顺利地过境了南雄。”
远征的道路绝非坦途。广东仁化县城口镇文化站站长黄本洲说,经历了“新田首胜”和“奇袭城口”胜利后,红军在铜鼓岭上遭遇了一场惨胜,“你说怎么也走了十多天了,走得蛮累了,来到城口修整的时候,晚上要烤点火,搞点什么东西来吃。当时红军来到城口,以为我们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以回去了,所以心里面还是比较放松的。但是遭遇了这场战斗,才知道前路并不乐观。遇上了,我们红军也只能够往前冲了。国民党的封锁线,我们一定要闯过去,我们才有胜利的保障。”
封锁横阻,关山难越。
除了自然的险关和敌人的阻拦,红军战士们还要突破一座路过家乡却不能还乡的“心门”。93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开国少将彭显伦在家乡南雄加入中国共产党。彭显伦将军的女儿彭霄说,五次“反围剿”,父亲始终战斗在一线,但在家人面前,他却一直缺席,“我父亲一直是国民党追击的对象,我爷爷因为我父亲参加革命,他的坟墓都被那时候叫白军给挖了。到我父亲这到处通缉,悬赏多少大洋来要我父亲人头。当时老家(他)有个儿子,是我大哥,他两三岁的时候,白军为了斩草除根就来抓他,我叶妈妈就背着这个孩子往乌迳方向逃跑,到半路上马上白军就追上来了,怎么办?老乡看到他们一家人就说赶紧过来,说这是我们家的人是我们的孩子,就这样掩护下来一个家庭。”
直到后来,彭霄才知道,1934年,父亲曾跟随部队路过家乡。老母弱子虽近在咫尺,但跟随队伍的脚步却不能停留,彭将军的满腹担忧只能自己咽下,“他是1930年参加红军就离家了,他长征是1934年10月,红军红一师过来的时候是两条路,大概最近的地方也就是二三里,可以说是路过家门。他那种心情,那种牵挂、思念和担忧,可想而知。”
风雨侵衣骨更硬,只因革命理想高于天。年纪渐长,彭霄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时心中的煎熬和取舍。
记者:当时革命队伍往前走,他作为先锋部队不能停。
彭霄:对,一刻也不能停留,不能为了我的小家耽误了整个革命的行程,也是为了解救更多的这样的家庭。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舍下小家、踏上远征的“别离”反复上演。一往无前的信念、一心革命的牺牲,是为了更多的乡亲不必经历生离死别。
在新田村口的老榕树下,年过九旬的李梅德老人依然常常想起,那支短暂在村里休整的红军队伍。年轻的面庞一一从他脑海闪过。
85年前,红军在桥头列队唱歌,和新田村的乡亲告别。李梅德老人回忆:“红军大部队要转移走了,当时刚刚打了胜仗。大概有一个连(驻扎在村里)。(那首歌)我还记得四句,(唱)鱼儿离水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如同爱爹娘。”
革命路途上,他乡也是故乡。
军装,是供军人穿着的制式服装,是军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是部 队形象的重要体现。此时适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这批军装的红领章上都缀上黑边,以表纪念。
1930年春——1935年夏,根据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皖西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创性地制定了颇有特色的土地政纲实施细则,领导根据地的广大人民进行土地再分配,一场彻底砸烂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红色革命风暴“土地革命运动”迅猛席卷整个皖西大地。
本片讲述了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时遇到饥寒交迫的母子三人,将仅有的干粮送给他们,而自己却永远留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本片讲述了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时遇到饥寒交迫的母子三人,将仅有的干粮送给他们,而自己却永远留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
长征,用最隽永的诗,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空前伟大、惊天动地的壮举;30万红军战士,超过90%牺牲在路上……艰难可以摧残红军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红军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红军的理想信念……
这是情景剧《红军干娘》中的一幕,讲述的是麻城西张店老街“红军干娘”周家姆帮助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红军战士王树声躲避敌人搜捕、儿子不幸牺牲的感人故事。“我们红区人,个个要觉醒,参加红军杀敌人,革命要齐心……”一曲《送郎当红军》高亢、激昂,唱出了麻城军民齐心斗争反压迫的豪情壮志。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北枕长江,东望洞庭,湖北省石首市东部绵延的桃花山深处,三棵葱翠的“红军树”一字排开,“军姿”挺拔,矗立在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右三)在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红军树”前向他的孙辈讲述“红军树”的故事(8月1日摄)。
在儿媳妇阿尔基看来,公公侯德明的一生就是传奇,“尽管他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嘎曲河、色地坝和年朵坝大草地等革命遗址,是红军长征在红原的历史见证。
七送红军五斗江,江上船儿穿梭忙,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7月21日中午,伴随着《十送红军》的歌声,记者来到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如今再访当年红军渡江地,但见金沙江浊浪排空,滚滚南流。
重走长征路,在红军跨越的江河、攀越的险峰之间,我们重温着一个个“红军借据”这样的红色故事,惊叹于中国大地的沧桑变化,深深感受到初心与使命的力量。“说到做到”,就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生动诠释,就是我们党不断向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
7月19日,再走长征路第39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报道团队从重庆转战到了云南寻甸,一起打开红军长征的云南记忆。和气、守信,是朱泽顺奶奶对红军的第一印象,就在还炊具的当天下午,一个受伤的小红军突然跑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