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在线消息,最近,各种关于“乐山大佛修成‘小鲜肉’”的文章由多家自媒体传播,这也引发当地关注。7月4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彭学艺,他表示网传图片应该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图像,和现实中的大佛差距较大,修缮后的大佛保留了庄严感和沧桑感。
据悉,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至今已超过13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只是,屹立千年的大佛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经历175天体检修缮后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并拆除脚手架,4月26日乐山大佛正式“出关”。
与此同时,不断有自媒体发文称,修缮后的乐山大佛“美白加高光”,变成了“小鲜肉”,并配上大佛修缮前后的对比照,引发网友留言称,大佛“文化沧桑感都没了”,“修旧如新是件很可怕的事”。
最近,自媒体疯传的一张被称为“小鲜肉”般的乐山大佛。
记者通过翻阅这些文章后发现,这些文章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因为文章里的这张照片(上图)。
“相关说法不实。”对于自媒体的这些评价,彭学艺经过观察网传图片后表示,这些应是电脑处理过的图像,尤其是脸部、胸部非常“白嫩、光滑”,这和现实中的大佛差距较大,“修缮后的乐山大佛它是保持了庄严感,沧桑感也保留了。”
今年3月底,完成修缮工作后,正在为乐山大佛拆去脚手架。何海洋/摄
5月15日,记者在乐山大佛景区拍摄的照片,由此可见大佛头部、胸部并不是网传的“肤质细腻”。
除了这张照片,还有网友表示,修复去掉了大佛表面的“包浆”,让大佛失去了千年沧桑感。但是,说这些话的网友真知道这些“包浆”是什么吗?
此次“体检”项目负责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介绍过,地处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无任何遮蔽物,常年暴露在外,加上气候潮湿、植被侵害,佛身多处都风化渗水,所以这些所谓的“包浆”都是伤口、病害。
“大佛胸腹部由于渗水的原因,产生了气鼓,气鼓从很小的气缝鼓出,逐渐崩裂。”彭学艺表示石质文物保护至今仍是世界难题,石窟渗水更被公认为石窟文物的“癌症”,根据近年来的监测,乐山大佛本体出现风化渗水、胸腹部气鼓崩裂、危岩体发育等严重病害,这些破损部位随时有坠落可能,不仅危及大佛本体,还危及下方游客游览安全,为此才启动了修缮工作。
此图为此次修缮前的乐山大佛,可以看到佛体有较为严重的“黑斑”。
彭学艺解释,修缮大佛的相关方案经过了多道专家评议审查,该过程有严格的审查程序,此外还有报批程序,最终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才进行的,修缮工作也是严格按照文物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进行的。
许多短视频虽极具冲击力,但却抽离了灾害本身,成为了某种只为吸引眼球的“影视作品”,甚至滑向“娱乐化”。全面系统的洪水报道,越来越难抵达受众视野;而洪水视频的“作品化”,无人机航拍和配乐的使用,都让洪水的传播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8月18日,受暴雨和上游洪水影响,四川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涨。(李昕锋、黎涛摄) 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市区。洪水中的乐山市区。
8月18日,受暴雨和上游洪水影响,四川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涨。(李昕锋、黎涛摄) 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大佛。洪水中的乐山市区。洪水中的乐山市区。
督查组暗访期间拍摄的环卫工人买水果画面。上述通报显示,根据《党风廉洁风险迹象精细化记分管理实施细则》,大佛景区纪工委对相关当事人及负有领导责任的景区领导进行了1~2分不等的廉洁记分处罚,其中包括6名环卫人员。
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经常在景区搀扶老人 帮游客抱孩子 7月27日,四川乐山一位年轻消防员背八旬老人上山爬栈道的视频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点赞称“很暖心”。
希望能去峨眉山金顶看一看。准备把母亲抬上金顶。孝,知易行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勘测探头放入大佛岩体内(3月17日摄)。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勘测探头放入大佛岩体内(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大佛岩体进行保护性清理(3月17日摄)。
工人在搭建脚手架(10月19日摄)。图中下方显示,大佛脚趾有明显的破损。 经过17天紧张施工,10月25日下午,正在“体检”的乐山大佛腹部以下的脚手架搭设完毕,这表明大佛“体检”已触达胸腹部及头部等核心区域。 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