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生命赴使命

2019年07月26日16:23  来源:光明日报

5034

张华为贫困户送新年慰问品。 资料图片

  6月7日,优秀军转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百色市靖西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去世。

  遵从张华遗愿,他的心脏经过移植,得以在千里之外一位陌生人的身体里重启跳动。

  42载年华,鞠躬尽瘁,誉满征程。

  和平年代,转业军人的“战场”在哪里?转向不同的“战场”后,如何永葆军人本色,履尽使命担当?张华用生命书写了这份时代答卷。

441天,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7年底,从军18年的张华告别部队生涯,转业到广西区党委政法委,任执法监督室副调研员。

  3个月后,单位选派驻百色靖西市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自告奋勇报了名,他说:“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我经过部队的培养,希望在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中贡献一份力量。”

  革命老区百色,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地处边境的汤亮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这里山高路陡,沟壑连绵,人言“海拔八百三,人均三十三;山上秃光光,地里粮荒荒。”

  张华到任时,村里不通水、不通网络、没有卫生间,生活十分不便。大伙建议他当“走读”干部,吃住在乡政府,上班时间再到村里。

  “驻村第一书记,当然要住在村里。”张华说,“我不是来享受的,生活条件越不便,说明我们要做的工作越多。”

  不由分说,他在村部找一间空房,架起床板,住了下来。一张旧桌子、一台电磁炉、几包油盐和方便面,开启了驻村生活。

  汤亮村含6个自然屯,有328户共1260人,贫困户需要扶贫干部精准识别。

  张华搭乘扶贫专干张其修的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进家入户访贫问苦。为了不耽误村民忙农活,他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没出门就去走访。有时吃了“闭门羹”,他就去两次、三次……一个月下来,他跑遍村里的旮旯角落,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心。

  后来,他自己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一年内跑了3860公里。

  那段时间,全区都在搞贫困户信息录入,网络系统拥堵。为了避开录入高峰,张华经常凌晨两三时起床加班。有人说,何必那么较真。他斩钉截铁地说:“做事务必实事求是,绝不瞒报虚报!”最终,村里确定87户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张书记身上还是军人的作风,时刻准备冲锋陷阵。”扶贫工作队员岑业鹏说,刚到村里第二天的早上7点,张华就叫他起床一起跑步,此后天天如此;开会有人迟到,他会当即批评纠正。

  张华发现村党组织涣散,便组织全村党员在党旗下宣誓,学习党章;修建党员活动室,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每日一学”活动,动员全村党员下载“学习强国App”,推动汤亮村走上“党建+扶志+扶智”的脱贫之路。

  “80多岁的老党员还跟着张书记重温入党誓词,这对大家触动很大。”党员张正抗说,渐渐地,村党组织重新“活”了起来,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意识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日益坚定。张正抗带领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动员妻子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对事,张华严谨认真;对人,张华用心用情。

  王正官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10多岁还没户口;儿子患上地中海贫血,为治病散尽家财。张华经常带着礼物去探望,多方奔走协调给孩子上了户口,还为其女儿争取到从小学到大学的爱心资助。

  “多亏张书记拉了我一把,救了我一家。”王正官感动地说。如今,在张华帮助下,王正官种桑养蚕,去年收入近万元,今年预计两万多元。

  马亮屯杨景里的弟弟因交通事故离世,弟媳撇下3个小孩离家出走。尚未成家的杨景里既要赡养两位老人,还要抚养弟弟的孩子,生活不堪重负。

  张华对杨景里一家格外上心。他送来养蚕书籍,鼓励杨景里发展养蚕产业,并安排其父亲到村委当清洁工。“张书记每次到家里,都给小孩带来营养品,还联系企业资助小孩读书。”杨景里说。

  “军人退伍不能褪色。做群众工作,要用脚走遍沟沟坎坎,用心走进家家户户。”驻村441天,张华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汤亮村5名辍学孩子全部返校,26位贫困学生分获政府补助或爱心资助;硬化3.5公里村道和1.8公里产业路,为326户免费安装净水器,120盏路灯覆盖全村;种桑面积从180亩发展到680亩,建起两座大蚕房和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

  2018年底,汤亮村23户93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48%,实现整村摘帽出列。

他没有离去,只是换一种方式活着

  脱贫摘帽了,如何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是张华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初,他拟定2019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计划:把村里的溶洞打造成旅游景点;在坡地种植百香果;修建田间地头水柜;完善排洪引水渠道……

  张华的每一天,都在为村里的发展目标奔忙。“他像陀螺一样不停歇地工作,不在办公室工作,就在去农户家里或田间地头的路上。”岑业鹏说。

  “他的爱分了很多份,每一份都沉甸甸的。”在爱人周志丽眼里,张华在部队时,牵挂最多的是战友;驻村后,牵挂最多的是村民。“家里很多事他记不清楚,贫困户的情况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驻村一年多,张华休假不足10天。今年春节假期,他带着家人,拿出1500元钱,到15户村民家里逐一拜年,就像走亲戚一样熟悉。

  “脱贫攻坚进入冲刺关键期,打赢打好收官之战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分秒必争!”张华在《驻村工作日记》中写道。

  心怀使命的张华,以军人的标准与时间赛跑。

  6月3日,周一。周末连轴加班的张华,一大早赶到驻村办公室核查“雨露计划”名单,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同事和村民见状,急忙送医救治。

  孰料,此去竟是永别。6月7日,张华转至南宁就医后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42岁。

  张华的骤然离去,让大家都很难接受。村支书王启倍犹豫良久,给张华妻子拨通了视频电话:“张书记牵挂的百香果产业基地,已经完成145亩土地流转,半年后每亩就能增加1500元收入。”

  电话那端,周志丽眼含热泪,忍着悲痛鼓励村民继续张华未竟的事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15岁的潘巧仟在等着张华归来。这个患有眼疾的女孩,自卑自闭躲在家里,张华一次次登门开导,让她走出阴霾。如今,“张叔叔下次再来看你”这句熟悉温暖的话,她再也无法听到。

  村民王正规在等着张华归来。王正规身患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自掏腰包给他送去慰问品和2500元慰问金。“张书记是为我们村累倒的,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王正规热泪盈眶。

  家人更在翘首期盼张华归来。张华转业后,本以为一家人可以团聚,没想到依然分居四地:妻子在崇左工作,儿子在南宁上学,母亲在江西老家。

  “他为工作用尽一生,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对他最高的奖赏。”尽管结婚16年来聚少离多,但周志丽真正从心里懂得自己的爱人。

  张华牺牲后,周志丽拿出一大摞书籍和证书,有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基层干部、优等指挥军官等各级荣誉,还有3大本《张华军旅工作文集》……

  张华短暂而充实的生命走向终点时,家人强忍悲痛,遵从他生前的意愿,完成了最后一个善举——捐献心脏,让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得以重生。

  “我时常告诉自己,张华没有离去,他只是换一种方式活着。”周志丽动情地说。

  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无限赤诚,更是一位优秀转业军人的永恒本色。

穿上军装,就把自己交给了人民

  “军人职业本就意味着牺牲奉献,自穿上这身军装,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组织,交给了人民。”张华曾说道。

  张华出生于江西革命老区,1996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桂林陆军学院。

  经过3年学习和锤炼后,张华走进原第41集团军某师,成为塔山英雄部队的一员。

  组建于1940年的塔山英雄部队,曾立下赫赫战功,凝聚成“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

  “我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精忠报国。如今如愿以偿,我定不辱使命,死而后已!”张华说。

  张华生前的战友们,见证了这位优秀军人的成长历程。

  2005年,广西梧州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张华随所在团派出的600多名官兵前往抗洪救灾。

  洪水暴涨,大坝危急,险象环生。团首长下令封堵大坝内侧管涌,张华扛起沙袋冲在最前。第二天,他又冒雨带领官兵守护大坝一天一夜,吃睡在大坝上。

  2010年,广西来宾遭遇旱灾。张华和战友分赴山区,深入田间地头,挖河道、打水井、修水利,支援地方抗旱保苗,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生活。

  正是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摔打锤炼,让张华始终不忘初心,百炼成钢。

  2013年6月,原41集团军开展基层政治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时任政治处主任张华所在团的经验做法成为样板。

  “在基层带兵,他是战士的知心人;到机关工作,他是公认的业务骨干。”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宣传科科长盛伟说。

  2015年,盛伟由指导员调整为组织股长,因不熟悉机关业务,一时无从下手。

  时任团副政治委员的张华找到盛伟,拿来一大摞材料,手把手带他做党员发展方案。盛伟很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

  “张华的恩情我永世不忘。”2016年底,某营工程师彭浩的父母遭遇车祸,司机肇事逃逸。张华获知后,来到医院探望彭浩父母,垫付了部分医药费,随后又协同交警寻找肇事车辆和司机。

  “当张华拿着赔偿款给我时,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忆起往事,彭浩感动不已。

  战友如兄弟,胜似一家人。张华常说:“战友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战友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

  2014年,身患疾病的祝龙想病退回老家工作。但由于老家没有房产,地方不便接收。

  可买房对于已经花光积蓄治病的祝龙来说,实在不易。为帮助祝龙回到老家,张华查阅相关政策,多方争取,为祝龙申请到17.5万元住房补贴。

  随后,他又和战友陪祝龙回老家,看房子、签合同、办移交,前后忙了10多天。

  临别前,祝龙来到张华入住的酒店,“扑通”一声跪下:“您是我一生的兄弟一世的恩人!”

  为让战友安心服役,张华多次与地方职能部门沟通,为随军家属争取到20多个安置岗位,未能安置的每个月获补贴300元。

  在部队18年,张华为战友做的一件件暖心事,大伙都牢记在心。他们说,工作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再苦再累也心甘;打仗跟着这样的兄长上,战死沙场也无憾。

  而张华的永别,给深爱他的战友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听闻张华牺牲后,一位曾是张华老领导的将军沉痛地说:“塔山部队塔山魂,张华就是英雄部队在新时代的传人!”

文章关键词:大蚕 走读 部队 驻村工作日记 贫困户 大坝 田间 塔山 百香果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