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荒茅”变“花茂” 百姓致富笑

2019年07月30日18:1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5034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7月29日讯 (记者 梁木) 从“荒茅田”到“花茂村”,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产业的发展、村貌的蜕变、百姓的致富。

  曾经的贫困荒芜之地,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外出务工人数由过去的2000多人减少至400余人,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8年的17456元。乡愁浓了、钱包鼓了、百姓笑了。

  花茂村村主任彭龙芬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过去贫困,主要是缺少产业。近年来,花茂村积极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田园风光、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昔日的穷僻山村变成了旅游景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母先才的陶艺馆就位于花茂村打造的陶艺一条街上。

  “以前村里都是做陶的,差不多70%的村民都会做,都在做。”母先才这样形容曾经村里的陶艺情况,“但是因为做的都是日常用的大陶罐,利润薄,在外面陶产业的冲击下,渐渐地越来越少人做了。”

  图为母先才正在做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现在,母先才是花茂村唯一还在做陶的人。他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他家中四代做陶,他自己也已经做了38年的陶。

  不过,如今的母先才,已不再是当初做着利润微薄的大陶罐的普通陶匠,而是经营着集售卖、体验、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陶艺馆。

  图为母先才陶艺馆的体验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2013年,由于陶罐的成本高利润低,在政府多方面的劝导与帮助下,母先才狠下心来,将仅有60平方米的陶艺作坊扩建为现在三四百平方米的陶艺馆。当时负债80万元的母先才几乎睡不着觉。如今,搭着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母先才不仅还清欠款,陶艺馆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在旺季,一天就能接待上千人,年收入比过去翻了近10倍。

  图为母先才陶艺馆的一个售卖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当然,这样的转变,离不开花茂村整体的发展。

  一是水。过去母先才做陶时,和泥要用一二十挑水,只能靠人力一趟趟挑运。如今通进家里的自来水大大方便了这一过程。

  二是电。“以前电不好,到了晚上,照明用的灯都不亮,电窑根本用不了。”母先才介绍道,“现在换上电窑,不仅能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烧出来的陶成功率和品质也都好得多。”

  三是路。以前交通不便利时,每次把做好的陶罐运出去卖,路上因为颠簸总要坏掉几个。现如今花茂村串户路硬化率达98%,不仅不用担心向外运输,同时还输送了大量的游客资源进村。

  此外,新改建的1000余栋黔北民居、300余盏太阳能路灯、4个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2500余亩绿化树木,8.8公里生态景观河道,这些村容村貌的改变,都切切实实为花茂村文旅发展添柴加薪。

  如今的“花茂村”早已没有了“荒茅”的影子。2018年接待游客14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打造枫香镇枫元—土坝—花茂沿线1500亩高标准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美丽自然的风景、络绎不绝的游客、蓬勃发展的产业,花茂村实现了由内而外的蜕变。

文章关键词:致富 陶艺馆 网记者 陶罐 经济日报 花茂村 荒茅 人工湿地 专业合作社 乡村旅游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的脱贫智慧】全景vlog专栏《我的江西我的村》:赶着黄牛走上致富路

    视频简介在湖口县张青乡青龙村的产业扶贫基地,几十头黄牛悠闲地吃着草。这几十头黄牛可是青龙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这些优质肉牛养大后纯利润非常可观。除了养肉牛,江西省司法厅驻青龙村扶贫工作队还带领村民养鸡鸭鹅,养鱼,种了很多果树和油茶树。

  • 联播+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习近平这样部署长久之策

    联播+“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在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际,央视网《联播+》特梳理总书记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要求,与您一起学习。

  • 新疆开发“脱贫致富贷” 助力乡村振兴

    在当地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脱贫致富贷”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仅靠卖驼奶每月就能挣10万元。截至11月底,新疆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脱贫致富贷”近7500万元,惠及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 互利村的互利致富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过去种玉米赶上好年景一亩最多也就300元,现在一亩甘薯加工成粉条能挣3000元,又打工又分红,日子越过越好。

  • 南果北种助增收

    12月6日,农民在河北新河经济开发区五里铺村的温室大棚里采摘火龙果。近年来,河北省新河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农户”、农业生态观光采摘园等模式,引进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果品发展“南果北种”,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 【地评线】桂声网评:油茶飘香帮致富 政策暖心助扶贫

    脱贫户石玉明曾经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油茶加工户,靠加工油茶成为当地比较富裕的农户。”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许多贫困山区正是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发扶贫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脱贫成效。

  • 云南屏边:特色资源变致富产业

    目前,屏边全县已累计发展以荔枝、猕猴桃、枇杷为主的水果种植39.2万亩,发展以杉木、桤木为主的用材林105万亩,发展以草果、砂仁为主的林下中药材31万亩。屏边县县长李雄文告诉记者,屏边县将苗绣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绣产业。

  • 【决胜2020】河南信阳商城县:多元脱贫路,闯出别样新天地

    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 

  • 河南光山:油茶园里蹚出致富路

    初冬时节,走进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放眼望去,薄雾笼罩下的油茶园犹如仙境,一片片油茶园沿着丘陵起伏,满眼翠绿,洁白的油茶花香飘山野。近年来,当地群众在油茶园里蹚出了致富路,甚至口口相传一句话:“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 十大最美农村路,更是百姓致富路

    据悉,“十大最美农村路”是一场由政府“搭台”,网友“唱戏”,基于融媒体宣传策划的线上线下推选互动活动。经过网民评议、组织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重点考量质量、管理、养护、绿色等10个方面指标,精选出2019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以及若干特色公路。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