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从刀耕火种、打猎为生到成为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从最初的不敢与外界打交道,到大大方方做生意;从完全不懂技术到成为修路、建房、开车的好把式……
如今,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许多独龙族群众已经参与到了旅游、餐饮、车辆运输等第三产业,从事非农业的人数占比逐年增加,全乡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一个崭新的独龙江展现在世人眼前。
路的变化——
从公路到信息高速路
路在独龙江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清晨,记者见到了正在卸货的子世应。他是云南丽江人,今年51岁,1990年来到独龙江乡打工。开始主要跑运输,到了这两年,当地村民陆续有人请他帮忙在往来县城时捎带快递。尤其是4G网络在独龙江乡铺开以来,让他带快递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子世应看到了开办快递业务代理的商机。
“即使在贡山县城,3年前也只有2家快递公司,如今在独龙江就有8家快递公司。”子世应向记者介绍。
铺路架网,“网购”才得以走进深山峡谷。1965年之前,独龙江几乎可以说“没有路”,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是独龙族人出行的真实写照。1965年,翻越高黎贡山的人马驿道修建,当时,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单程步行要3天。1999年,国家投资1亿多元修通了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简易公路,独龙族才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时代。
虽然有了公路,但路面等级低,需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雪山,每年仍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群众出行依然不便。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从此独龙江乡彻底结束了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期的历史。全乡6个村全部通柏油路,26个自然村全部通车、通电、通安全饮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并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4G网络的乡镇。
“隧道挖通以后,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一天就可以跑一个来回。天气好的时候,早上七八点钟出发,办完事下午4点左右就回来了。”子世应说。
说话间,来了两拨取快递的人。一个是巴坡村村民高建龄,他经常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收到包裹。这位35岁的青年两年前才学会在手机上网购,如今一个月会在网上“逛”五六次。高建龄认为,网购和在实体店里买东西有很大不同,网上卖的东西相对来说更便宜,样式也更多。
另一个是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和金梅,她在同事杨启合的陪同下,一起来寄快递。她在网上买的鞋子尺码不合适,准备寄回去调换。
来自怒江兰坪的和金梅与来自大理的杨启合都来独龙江乡教书4年了,问及是否适应这边的环境,两位不到30岁的姑娘说,“独龙江环境优美、气候湿润,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路通了、信息越来越发达、网购也越来越方便,便捷的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渠道获取外面的资源”。
不久前,独龙江乡开通了5G试验基站,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开通5G的乡镇。问及为何要在这么偏远的乡镇开设5G,中国移动怒江分公司总经理杨四红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越是信息不发达的地方就越需要先进的技术。我们希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消除数字鸿沟,更好地助推独龙族发展”。
产业的变化——
既要短、平、快,也要兼顾长远
独龙江这片土地山多林茂,适合林下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香料——草果,便成了独龙江乡种植规模最大的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差异,草果种植在独龙江乡有“南强北弱”的特点。比如,在最北端的迪政当村,海拔高、积雪多、霜期长,这样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宜草果种植。怎么办?记者在迪政当村的田间看到了翠绿挺拔的重楼和正在收获的羊肚菌。
重楼是一种名贵中草药,也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喜欢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种得好的话,一亩收入可达30万元。不过重楼生长周期较长,投入也较多,属于长期见效的产业。而羊肚菌属于见效快的产业,一般在上年11月中下旬种植,来年4月份便可收获,个头大、根部白、品相好的新鲜羊肚菌目前的收购价是每斤40元。
独龙江乡全乡去年才开始试种的5亩黄木耳,也选择在迪政当村的田间大棚里种植,运用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木头上钻孔,然后把黄木耳的菌种放进去,5个农户盖起大棚,其他农户轮流浇水、看护,一天的工钱是100元到150元。”迪政当村村委会主任木春龙向记者介绍。
形成产业既要短、平、快,也要兼顾长远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正是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思路所在。“产业发展是保障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向记者介绍,2018年全乡大小牲畜存栏23679头(只),出栏12210头(只);种植草果66086.5亩,重楼1640.6亩,花椒8700亩,核桃8000亩和茶叶94.5亩;建成独龙原鸡保种和扩繁基地1个,完成独龙牛投放1153头;建成草果烘干厂1个,独龙蜂4625箱,羊肚菌365亩。到2018年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
孔玉才表示,近年来,全乡大力发展草果、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羊肚菌、黄精、重楼等特色产业和特色养殖业也逐步推开,但总体看起步晚、规模小、质量低,抗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尤其是旅游业,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
旅游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独龙江乡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如何围绕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是乡党委和乡政府正在积极筹划的事情。
“我们将加快特色生态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把独龙江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体验特有的味道,感受特有的文化,让独龙江乡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产业,走可持续、内生型增长的脱贫致富之路,实现真脱贫、真富裕。”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
人的变化——
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干劲
2008年末,独龙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10年时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6倍。除了大力扶贫的外力作用,独龙江乡群众的内生动力不容忽视。
记者在孔当村看到了正在忙着采摘羊肚菌的孔秀莲一家。孔秀莲的丈夫李新华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年种植羊肚菌,由于去年雨水过多以及管理经验缺乏等原因,目前卖的价格不是特别理想。但谈话间可以看出,李新华已经在总结经验并积极求助农技专家,对今后的种植充满信心。
行走在新村,记者看到房前屋后干净有序,室内摆放整齐漂亮。据介绍,昔日村民住的茅草房、木板房、篾芭房,如今已被水电入户、卫生整洁、广播电视设施齐全的框架结构安居房取代。
独龙族人家都离不开的火塘,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扶贫工作队创新开展了“火塘夜话”工作方式,扶贫干部和群众围着火塘谈心聊天,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上还存在哪些困难。迪政当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章国华最近的一次“火塘夜话”是在村民李忠华家里开展的。围坐在火塘边,暖身更暖心。问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今年准备开办农家乐的李忠华有点不好意思,“党和政府已经给我们很多好政策,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李忠华干劲十足地说。
采访孔玉才时,一对年轻夫妇进来为刚出生的女儿办理落户手续,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妻子也是独龙族,当年嫁到了云南文山。看着独龙江乡的政策越来越好、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所以夫妻俩希望带着女儿回到独龙江发展。
走出去又走进来,记者在这对年轻夫妇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独龙族人饱满的精神状态,折射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还有观念的嬗变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从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刻木传信、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文明生活方式进入千家农户。独龙族懂感恩、干劲足的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独龙族群众市场观念、商品意识等不断增强,融入现代文明步伐不断加快;独龙族群众也从封闭、保守、落后的民族“直过区”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天地”。
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城出发,翻越连绵陡峻的高黎贡山,中午时分,抵达“原始秘境”——独龙江乡。2018年,独龙江乡建成了400千瓦柴油发电及200千瓦储能系统,实现水电、柴发、储能多能互补的微型智能电网,为独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吃罢早餐,离开贡山县城,翻越连绵陡峻的高黎贡山,下午两点左右抵达大西南“原始秘境”——独龙江乡。”受珠海何伯团队指派、负责独龙江乡养蜂培训的技术员李文松说,独龙江一带曾长期与外界隔绝,蜜蜂是独有种群。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孔干小组5号安居房里,云南网媒“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一行见到了已经92岁的纹面女肯国芳老人。随着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的贯通,现在冬天再来独龙江,无论是开车还是坐客运班车,都能顺利地进来。
该县地处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环抱,因偏远、自然条件贫瘠,成为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他牵头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6户贫困村民一起经营牧家乐,合作社里的贫困户每月都有了稳定收入。
1月14日中午,在一间别致的竹楼小院内,院子主人王战荣正忙碌地迎接着客人。王战荣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从部队退伍的他也是村里的武装干事。王战荣的“草果园农家乐” 独龙江乡地处滇藏交界处,是独龙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
清晨的独龙江乡静谧清幽,只有群山之间缭绕的雾气和远处雪山之上的旭日,预示着新一天的到来。从此独龙族人民用上了4G手机,使独龙族成为全国第一个整族使用4G通信的民族,也成为第一个整族进入4G时代的民族,实现了从“最后一个”到“第一个”的转变。
高德荣儿时的梦想和所有被高黎贡山挡在峡谷深处的独龙族孩子一样:吃得饱、有衣穿,走出大山。获奖后,回到独龙江乡的高德荣,又开始起早贪黑,跑工地、进农家,奔忙在峡谷山水间。
题:太阳照耀“人类童年”——新时代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纪事 穿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公路让独龙江乡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的束缚,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9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坤 摄) 2013年7月23日,施工人员在廊坊市安次区杨税务乡南史务村实施村庄街道路面硬化工程。(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摄) 2016年4月28日,汽车沿着新藏公路班公湖畔的公路穿行,湖边依然隐约可见曾经崎岖泥泞的旧路。
……” 乡党委书记余金成激动地念完总书记的信,他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独龙族同胞忘情地欢呼起来。总书记的回信,是党的领袖对云南各族人民最深情的牵挂,是“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最可贵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