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的乡亲们来信了!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乡党委书记余金成激动地念完总书记的信,他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独龙族同胞忘情地欢呼起来。歌声,笑语,汇同身后奔腾的独龙江的波涛声,在壮丽的山谷久久回响。
总书记的回信,是党的领袖对云南各族人民最深情的牵挂,是“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最可贵的见证。
两次回信、一次会见,独龙江乡,一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跨越,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的成功典范。图为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这里已成为集中心学校、广场、博物馆、卫生院等于一体的民族风情特色小镇。 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罗金合/摄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和政府关心下,云南边疆各民族彻底摆脱了压在身上的重重大山,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包括独龙族在内的9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迈入新社会,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在七彩云南实现了民族发展的伟大跨越。
70年风雨兼程,70年改天换地。进入新时代,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包括独龙族在内的云南各民族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同全国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
世人只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谁又知道,“滇道”难上加难。民族英雄林则徐晚年出任云贵总督,启程前与相伴40年的妻子凄然相约:“汝死我收,我死汝收”。一语成谶,他的妻子历尽艰辛入滇后仅4个月就不幸病逝。历代史料中记录的云南,封闭、蛮荒、瘴疠、穷困……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云南绝大多数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封闭落后、与世隔绝、音讯不通,刀耕火种与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贫困梦魇如影相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云南致力解决温饱问题,全省推行开发式扶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打响脱贫攻坚战,尤其是2016—2018年累计实现374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到目前的5.39%,包括独龙族在内的25个民族全面告别贫困,云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龙族整个民族彻底摆脱贫困令人震撼,云南的脱贫成就令人欣喜。但是,对云南来说,脱贫攻坚的任务还面临艰巨挑战,最困难的,仍然是深藏大山深处、历史皱褶里的“死角”,这样的“死角”是脱贫攻坚战场最顽固的“堡垒”。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等问题于一体的云南,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有25个边境县、47个革命老区县、8个人口较少民族、16个沿边跨境民族、9个“直过民族”,其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国罕有。
2015年新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求云南“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誓要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
云南全面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胆创新扶贫方式: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领导格局,创新“三位一体”大扶贫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凝聚“不抓脱贫攻坚就是失职,抓不好脱贫攻坚就是渎职”的共识,始终聚焦深度贫困问题,聚焦最困难的地区,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等五大行动计划,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等十大攻坚战。扶贫资金投入前所未有,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多亿元,年均增长23%。干部帮扶群众前所未有,全省派出2.2万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0.9万名干部驻村,60多万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目标十分明确,到2020年云南要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云南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置身云南正在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创造历史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独龙族的跨越,从春天开始。
千百年来,独龙族居住在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滇藏交界处,自然条件恶劣,狩猎捕鱼、刀耕火种,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
1950年春天,雪融山开,一封信从山外带进独龙江区,这是解放后担任贡山县第一任县长的和耕,专门托人带给独龙族第一个读书人孔志清的,告知他贡山县解放了,邀请他共同商议独龙江区解放事宜。从这个春天开始,独龙族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从原始社会“一夜跨千年”,迈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独龙族人民翻身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穷苦人懂得:“独龙族人民翻身解放了!再也不用给土司纳贡了!再也不受反动政府欺压了!”
2019年,又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深情地说:“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78岁老人、独龙族最后的文面女李文仕听了总书记的信,热泪盈眶。她想起自己22岁第一次走出独龙江峡谷,在人马驿道走了14天,背回了一袋救济粮。她动情地说:“以前我们住山洞、睡草屋,吃不饱、穿不暖,那个时候怎么会想得到,我们独龙族人也有不再受穷的这一天啊!”
如今的独龙江乡,“贫困孤岛”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乡村小镇优雅宁静、美轮美奂:充满时代感的独龙族博物馆,雕梁画栋的民族小楼,宽敞整洁、民族风情浓郁的街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现代化场景和幸福生活交相辉映……
临沧市双江县是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该县勐勐镇千蚌村忙品村民小组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刺绣能人制作拉祜族服饰,让民族服饰走出拉祜、走向市场。图为千蚌村忙品村民小组的拉祜族妇女在缝制民族服饰。 云南日报社供图 徐雁/摄
春天,见证了独龙族人民70年实现两次历史性大跨越的动人时刻。
独龙江乡,一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独龙族乡亲来信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祝贺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人奋进。云南成立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领导小组,32个部门合力攻坚,上海市对口帮扶,先后启动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和“两年巩固提升计划”,落实资金超过13亿元,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素质提升、生态环保“综合扶贫六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整族帮扶的“独龙江模式”。2018年底,独龙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群众安全住房保障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4G网络覆盖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率先实现整族脱贫。
70年前,独龙族人民“一夜跨千年”,从黑暗走向光明;如今,他们“一步跨千年”,从贫穷奔向全面小康,迎来了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沿着独龙江走,独龙江再长也有尽头;顺着高黎贡山走,高黎贡山再大也有边;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独龙江人民幸福万年长。”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歌,唱响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州就位于怒江流域。这是一个风光无限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艰辛绝伦的贫困世界。
怒江州集各种贫困因素于一体,是全国“三区三州”之一,辖区内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76%以上耕地坡度超过25度,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93.6%。全州4县全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是全国深度贫困州,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登山不以艰险止,必臻峻岭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充分肯定了云南扶贫开发成效,对整村、整乡、整族、整县、整州推进的扶贫开发路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云南省和怒江州遵循总书记的指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积极推广“独龙江模式”,以整州推进为手段,全力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挪穷窝、断穷根”,坚决打赢易地搬迁攻坚战。怒江州脱贫攻坚将“10万群众大搬迁”作为突破口,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采取“构建一个体系、实施六大抓手”的措施,共规划建设了75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涉及9585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工程,占怒江州总人口的1/5,城镇化安置比例达83%,从源头上斩断了贫困之根,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四山夹三江,蜿蜒万重山。路,一直是怒江州发展的最大制约。省委、省政府把帮助怒江州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作为“整州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劈山开路,逢水架桥,从整体上改变怒江州的未来。2014年4月10日,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标志着独龙江乡从此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2016年,怒江州完成“溜索改桥”工程,“溜索”这一古老的交通方式被封存于历史记忆。2017年,全州270个建制村100%实现了通硬化公路目标,公路总里程达5817公里,北上、南下、西进、东连的通边达省交通网已具雏形。总投资68.87亿元、全长288.3公里的脱贫攻坚“大动脉”——怒江“美丽公路”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底将建成通车。“美丽公路”的贯通,将极大地推动怒江大峡谷的跨越发展。
“路通村寨产业兴,桥连两岸福气旺”,随着交通条件的大改善,怒江州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大变样,由过去单一的刀耕火种、刨土为生,到开车跑运输、做生意、外出务工、旅游接待,到发展绿色产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增收来源日益多样、可靠。怒江州围绕“有产业、能增收”的稳定脱贫目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31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4.86万人次。
穿行怒江大峡谷,一片片白墙青瓦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山梁,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靥,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理解什么是“苦干三五年,一朝大跨越”的怒江巨变。
胜败在此一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脱贫攻坚战无论从面积、覆盖范围还是涉及的人口规模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云南脱贫攻坚大决战胜败在此一役。
2014年,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1014座村庄需要整村搬迁。全市96.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占30%,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35.6%;气候寒冷、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被称为“十县有九贫、无灾不成年、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
如此沉重的脱贫压力,如此薄弱的基础条件,昭通依靠什么打赢脱贫攻坚这一场世纪大决战?
2014年,昭通发生6.5级地震,受灾群众超过百万。2015年1月,昭鲁坝子最寒冷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通视察慰问地震灾区人民,激励大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极大地增强了地震灾区人民的信心,激发了贫困群众斩断穷根的斗志。全市干部群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在乌蒙山腹地展开了一场全民参与、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会战。
昭通如何跳出“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云南给出答案: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把昭通打造成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昭通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挪穷窝”更要“断穷根”,坚决把那些生活在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
40多万人易地搬迁。搬哪里,怎么搬?昭通谋篇布局: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打破市、县、乡、村行政区划,着力探索“中心城区安置、县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四种模式,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步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转变。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失。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鲁甸把灾后恢复重建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使龙头山镇不仅获得了重生,还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生产生活大变样、社会事业大跨越、基础设施大提升、产业结构大调整。上图为地震灾后的龙头山镇(张广玉/摄);下图为恢复重建后的龙头山镇新貌(丁世新/摄)。 昭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通探索新路:在迁出地,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让群众安心搬出大山;在迁入地,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就业“一配套两支撑”,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可接纳4万人入住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全面竣工;云南人口第一大县镇雄县,已顺利完成6.8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易地搬迁的战场如火如荼、凯歌高奏!
贫困人口搬迁进城只是第一步,在产业现代化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才是昭通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在5万亩现代化苹果产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昭通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已具雏形,可覆盖贫困户39.48万户、170.73万人,覆盖率达98%,成为昭通产业扶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0多年前,一位当地诗人曾以“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悲情描述昭通的贫困。现如今,诗人可以赋新篇了:昭通全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84.37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58.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27%下降至12.49%,生机盎然的新昭通需要重新描述!
锻造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典型的石漠化地区,西畴百姓就生活在这样的区域,外国专家判定西畴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
西畴县岩头村真正是“长”在悬崖峭壁上。行路难,生活更难。村民卖头猪,光雇工把猪抬出去,就得花去猪价的一半。
“苦熬下去的结果就是一辈子受穷。”村民李华明不愿再让下一代受穷,带领大家开山凿石,决心打通进村路。这一干就是12年,进村路终于打通了,给村民过上富裕生活带来了希望。
20多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畴人民战天斗地,共建成保水、保土、保肥“三保”台地10多万亩,垒成的石埂加起来长达5万多公里,可绕地球一周以上;开山凿石向悬崖峭壁要出路,共挖通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挑战生存极限,西畴人想明白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脱贫攻坚精神在云岭大地被充分激发出来,成为广泛共识。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党和政府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大理州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毕怀忠是大理州弥度县的一位贫困户,他身残志坚,以“单腿战贫困”赢得人们的敬佩,成了自力更生拔穷根的光荣脱贫户代表。他说:“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治不了穷,拔不了根,人穷但不能志短,自力更生才能脱贫致富!”
在怒江大峡谷,处处可见“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宣传标牌。独龙江乡的老乡长、老英雄高德荣在“看天一条线,看河一条沟”的极端环境里,带领独龙族人发展草果产业6.6万亩,靠的就是苦干实干、战天斗地的精神。在“云南北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发扬“缺氧不缺干劲”的“羊拉精神”,带领乡亲们整乡脱贫,被藏族同胞亲切称呼为“阿吾立青”(领头雁)。在昆明市东川区“天空之城”汤丹镇,因公殉职的原扶贫办副主任吴国良以“头顶青天立壮志,脚踏云海誓脱贫”的实干,至今激励着乡亲们……红土高原上,“脱贫攻坚不能等靠要,齐心摘下贫困帽”,“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当模范”等,体现的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勇斗“贫魔”的精气神!
在云南脱贫攻坚战中,共产党员、帮扶干部始终奋战在最前沿。红河州石屏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副主任王云春帮扶该县牛街镇箐脚村白荞妹家,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到白荞妹家的情景:一家人挤在一间黑乎乎的屋子里,家里仅有靠墙的两张木板搭成的床,餐桌是用一块木板随意搭成的。端着饭碗靠墙站着吃饭的三个小姑娘是她们家的三胞胎,碗里只有饭,没有菜。王云春一看心里凉飕飕的,家徒四壁,怎么帮扶?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白荞妹的丈夫患肝癌病逝,这个赤贫的家雪上加霜,白荞妹哭得撕心裂肺。一幕幕惨景如针一般扎在王云春心头,他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千方百计帮助白荞妹一家落实扶贫资金,修缮住房,购买家具,安排小孩外出务工,教授种养殖技术,帮助她们尽快走出困境,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她们一家如期脱贫出列,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同王云春一样,普洱市景谷县国家税务局驻威远镇永安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郑杰也曾被贫困景象深深刺激。永安村通向外界必经一条河,村民们渡河的方式是用四根竹竿捆绑后搭在河面上,人们在摇摆的竹竿上出行。罗家村民小组63岁的罗日成对此最有感触:“年轻的时候,背儿子过河读书。现在这把年纪了,还要背孙子过河读书。”罗大爷一背就是40余年,自己从黑发变成了白发,背上的人从儿子变成了孙子……听完这番话,郑杰的心阵阵刺痛:永安村像罗大爷这样的过河人又岂止一个?永安村必须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他请来专家勘测,设计了一座跨度为8米的混凝土钢架桥,预计建造资金约30万元。为了建桥,他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带领村两委班子奔走于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企业募款。郑杰80多岁的老母亲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带动她的老伙伴们参与募捐。在党和政府支持、各界人士帮助下,永安大桥如期建成!在竣工典礼上,罗大爷紧紧握住郑杰的手,眼里噙着泪花说:“父亲盼了一辈子,自己盼了一辈子,儿子盼了半辈子,现在是孙子在盼,做梦都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亲眼见到能有这样一座幸福桥啊!”郑杰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扶贫队伍里,巾帼从来不让须眉。楚雄州武定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李文芝是公安队伍里的“女汉子”,总是战斗在扶贫工作最前沿、冲锋在第一线。3年多时间里,她10余次深入到所帮扶的东坡乡罗干莫村4户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落实帮扶政策、修缮房屋、发展产业、输出劳务,顺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19年4月3日,李文芝在又一次赶赴距县城100多公里的罗干莫村帮扶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牺牲,年仅45岁。此时,距预计的武定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出列时间点仅剩272天。2013年至今,全省80多位扶贫干部因公殉职,他们用无私无怨无悔的奉献,默默地在红土高原诠释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在我眼里,怒江大峡谷最美丽的风景还是大山深处高高飘扬的那一面面红旗。”一位去过怒江的游客在网上留言。
绿水映青山,红旗卷长空。兰坪县石登乡三角河村副主任杨忠祥说:“这些红旗太美了,它时刻提醒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独龙族人永世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恩情!”高德荣激动地说:“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通车,把独龙族人从每年大雪封山中解放出来。今天,党和政府把我们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共产党的恩情比高黎贡山高、比独龙江水长……”这是一首曾唱给习近平总书记听的《感恩歌》。
在西畴,这个被判定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人民群众凭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战“石癌”、斗“贫魔”,炸石造地向石旮旯要粮,开山凿石向悬崖峭壁要出路,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图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镇。 吕德仁/摄
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过去仅4年时间,一座脱胎换骨的现代化新城镇矗立在人们眼前,整洁雅致的新社区,灿烂幸福的笑容,写满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地震中失去4位亲人的龙头山镇孤寡老人谢维礼说:“共产党给我盖起这么漂亮的房子,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日子过好,才不辜负党恩!”
搬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绥江县回望村村民杨长权说:“托共产党的福,我们第一次住进这么好的新房子,不受风吹雨淋了,日子更有指望了。”他贴出对联:“迁出大山天地宽,脱贫致富沐党恩”,回望村变成了“感恩村”。
在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吉仁叶古村民小组,藏民格茸组建了一支“精准扶贫感恩连”宣传队,以“脱贫致富感党恩,助人脱贫传党恩”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近年来,迪庆州2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52支“感恩连”,唱响了“永远感党恩,永远跟党走”的颂歌,把扶贫好政策唱进了寻常百姓家。
临沧市1590个村(社区)建起了村史室。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抗社区村史室的主题,就是“党的光辉照边疆”,集中展示傣族、佤族、景颇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老支书俸光明感慨地讲:“只要看看这些新旧对比,哪个还会不长志气!”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在全县所有学校开“感恩课”,通过“小手牵大手”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激励孩子们增强“自强、诚信、感恩”意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永远跟党走。
大理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讲好大理扶贫故事”宣讲活动,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将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行动。
咬住“五个始终如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越是“最后一公里”,越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8年东川区等33个贫困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累计有48个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占贫困县总数的54.5%,云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云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截至2018年底,全省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1万人、占全国的13.1%,贫困发生率5.3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云南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面对的是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全省上下必须坚定政治定力,做到牢记嘱托始终如一、紧盯目标始终如一、攻坚克难始终如一、精准施策始终如一、纪律作风始终如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以来,全省先后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攻势”,进一步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紧紧围绕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等年度目标,深入开展“户户清”、“村村清”行动,强化“十个着力”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下足“绣花”功夫,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难点接着一个难点攻坚,确保到年底全省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云南把脱贫攻坚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以脱贫攻坚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来检验责任担当和工作作风,将脱贫攻坚决战到底,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看天一条线,看河一条沟”,道尽了怒江生产生活的不便。曾经,怒江两岸的交通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人们过江主要靠溜索和渡船,颤悠悠的溜索挂满了生活的不易,交通制约成为怒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全长288.3公里的怒江“美丽公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加快沿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图为2019年4月30日无人机拍摄的即将建成合龙的怒江小沙坝大桥。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独龙江乡卡雀哇广场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红色匾牌,上面记载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0日写给独龙江乡乡亲们回信的全文。人们经过广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看、默诵,读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句话,总是激动满怀。
更好的日子正在一步步实现。今年6月11日,怒江州在独龙江乡举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提出要把独龙江乡建设成为怒江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让独龙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独龙江乡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出来。
马库村钦郎当村民小组农民唐小聪在独龙江畔建起了“江景房”,办起农家乐,发展独龙族文化旅游特色客栈,他说:“现在我们高兴着呢!怒江美丽公路建好后,游客会来很多的!”除了他家办起了农家乐,还有不少人家正在筹建民宿客栈。
云岭大地,脱贫攻坚大决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
七彩云南历史性跨越的壮丽图景已经徐徐展开。
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城出发,翻越连绵陡峻的高黎贡山,中午时分,抵达“原始秘境”——独龙江乡。2018年,独龙江乡建成了400千瓦柴油发电及200千瓦储能系统,实现水电、柴发、储能多能互补的微型智能电网,为独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在村里上夜校(4月10日摄)。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扶贫工作组长罗志华(右)在指导村民扎培种植技术(4月10日摄)。
9月16日,习近平赴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当地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是习近平考察的重要内容。9月16日,习近平赴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当地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是习近平考察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召开一系列脱贫攻坚专题座谈会,还以书信的形式同贫困群众亲切交流,勉励他们为了美好生活接续奋斗。在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一批批福建民营企业家投身脱贫帮扶工作,在宁夏积极建厂,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百姓就业。
高德荣,男,独龙族,中共党员,1954年3月生,云南贡山人,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间,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突出培育“水电、矿业、旅游、边贸”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高德荣,男,独龙族,中共党员,1954年3月生,云南贡山人,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间,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突出培育“水电、矿业、旅游、边贸”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在巍峨的高黎贡山深处,独龙江公路蜿蜒其间,这条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承载了独龙族人的无限希望。长年累月的坚守使得独龙江公路管理所每位职工对公路沿线的病害点、险情易发生地都了如指掌。
(记者张帆、杨文明)记者从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获悉:2015年以来,云南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3.8万人,年均减贫12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7.09%下降到2019年底的1.32%。
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文化的魅力,既表现在绚丽多姿的形式,更体现为感染心灵的内核。不停留于对往昔的回味,悉心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我们坚定的是文化自信,收获的则是更加暖心的中国年。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孔干小组5号安居房里,云南网媒“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一行见到了已经92岁的纹面女肯国芳老人。随着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的贯通,现在冬天再来独龙江,无论是开车还是坐客运班车,都能顺利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