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林芝8月26日讯(记者 邓浩)朗县地处西藏林芝市西南部,位于喜玛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全县总面积近4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下辖6个乡(镇)、5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9万人,是藏族、汉族、回族、珞巴族、门巴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多年来,朗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朗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澎湃动力。
农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1959年出生的卓嘎是金东乡巴龙村的一位养殖专业户。巴龙村耕地总面积332.8亩,草场面积54646.9亩。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为半农半牧。时值夏季,卓嘎的女儿和女婿正在山上草场放牧。
“1985年村里实行承包责任制,我和女儿分得了9头牦牛和黄牛。感谢党的好政策,再加上我们都很勤劳,现在家里有56头牛。”卓嘎向记者介绍说,政府定期会派兽医来给牛免费打针,还会不定期组织牧民进行培训。
卓嘎的丈夫益西过去曾长期在金东的供销社工作。2000年他回到村里,先后担任过村委会副主任、村会计和村支部书记,同时也和卓嘎一道干起了放牧养牛。
益西和卓嘎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去年卖牛大概挣了5-6万,挖虫草挣了有1-2万,酥油和细奶渣各卖了200斤,加起来差不多有2万,国家各项补贴也有2万。”益西和记者算起了经济账。据其介绍,2018年他们家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我们家收入在村里不算很多。”卓嘎笑着说。据悉,2018年巴龙村经济总收入619.86万元,人均纯收入16367.9元。
在朗镇冲康村,有一片出名的“千年核桃林”。朗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所产核桃曾是历代西藏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指定的贡品。林内上百年的核桃树共有385株,其中上千年的核桃树共有56株。最大的“核桃树王”树龄已超过2000岁,需要12人伸臂才能合抱,至今每年仍能产核桃4000多斤。据介绍,这株“核桃树王”出产的干核桃去年拍卖价格约为每斤50元。而这些年来,“朗县酥油核桃”在国内评比中也获得过多个荣誉奖项。
“千年核桃林”里的“核桃树王”树龄已超过2000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核桃也是仲达镇仲达村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仲达村核桃套种示范园占地面积150亩,种植核桃6750棵,于2015年全面发挥效益,产出的薄壳香核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7年仲达村核桃套种基地实现收益50万元,为仲达村每户家庭增加收入4700元。在核桃产业上得到了真正实惠,仲达村又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特色农业。目前,仲达村苹果树种植面积已扩大为900亩,还从洞嘎采购辣椒幼苗500箱,辣椒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18亩。
而位于洞嘎镇的卓村,近年来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辣椒,已成为广大村民的“摇钱树”。为推动辣椒产业发展,卓村以双联户为单位,采取“党支部+双联户”模式,将全村375亩耕地流转给村集体,又将流转的土地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由两个双联户负责,收入的一部分归村集体,另一部分给群众,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依靠辣椒种植,以及经济林木、庭院经济、虫草等收入,2018年卓村人均收入达到17817元。
卓村的辣椒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朗县辣椒种植面积5495.4亩;苹果树种植面积5989.4亩,实现挂果面积1950亩。藏猪产业实现规模化养殖能繁母猪2700头,育崽成活5836头。特别是辣椒产业,据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夏多介绍,预计朗县今年将实现辣椒产量1099万斤,实现产值达5495万元,可带动周边1190户5355名群众户均增收4.62万元,人均增收1.03万元。
着力深耕其他产业
除了农牧特色产业,朗县还在其他产业上着力深耕。
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朗县是工布文化和雅砻文化的交融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塔布文化,拥有众多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截至目前,朗县今年已接待游客16.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4.22%,实现经营收入6239.38万元,同比增长52.73%。
巴龙村街边,村民在悠闲聊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在藏医藏药产业上,投资1300万元建设朗县藏医院,2018年门诊量达6341人次,收入达118.7万元。藏医药制剂所建设项目主体今年已完工并通过验收,预计9月底可正式投产。
在清洁能源产业上,嘎贡曲流域水电开发项目、工字荣(弄)二级电站开发项目以及朗镇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以确保尽快建成使用,逐步形成清洁能源产业园区。
如今的朗县,农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藏医藏药产业不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协调推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今年1至7月,朗县生产总值实现5.1亿元,同比增长7.33%;财政收入预计达1910万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385元,同比增长13%。
据悉,朗县52个行政村(社区)中,有村集体经济的达43个,村集体收入1万元以上的达30个,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2岁的索木巴吉是仲达村的村民,家中四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2015年的时候,一儿一女都在读书,家庭入不敷出。2016年,索木巴吉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给她家送来了5头牛,为她提供了两个生态岗位,分别是野生动物保护员和生态宣传员,年底还有村集体企业砂石厂的分红。2016年,索木巴吉家纯收入达17000多元,顺利脱贫摘帽。2017年家庭纯收入更是达到了31000多元。
索木巴吉在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如今,索木巴吉在家养牛,还在庭院种了果树。丈夫在为村集体采摘辣椒,女儿在江苏上大学,儿子是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索木巴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对记者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也靠自己的双手脱了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6年仲达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94人,依托产业支撑和政策扶持,当年底17户36人实现脱贫,2017年20户58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79.82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5736元。
发生在仲达村的故事是整个朗县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朗县397户929人实现脱贫,完成计划任务的113.6%,23个村退出贫困行列。全县累计已有1041户2813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19%。目前,朗县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94个,总投资3.13亿元,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朗县还认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近年来朗县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全县实现了垃圾池覆盖100%,29座新建厕所已投入使用。据了解,朗县在荣获自治区级生态县的基础上,共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48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5个。
在仲达村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可用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旺是关键。朗,藏语意为“光明、显现”。今天的朗县,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带动精准脱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前行。
一大早,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科技特派员、彭仓村村民普琼就来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细查看大棚温度、湿度,观察果蔬长势。20年前,有着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张际明,作为援藏的技术员,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来到白朗,现任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还被聘为日喀则市科技特派员。
“我们这的核桃全身都是宝。千年核桃林内树龄最老的核桃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张相成\摄) 冲康村的核桃有大又好,远近闻名。
阿里地区改则县“圆梦新居”居民扎西顿珠展示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的影片。图片为本报记者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75岁的布玛尔捧起新盐,笑得灿烂。
8月19日上午,“幸福花开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西藏站林芝组一行来到朗县拉多乡新扎村。新扎村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北岸,距离县城朗县23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29公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2019年,在政府援藏资金的帮扶下,姐妹俩通过土地置换在彭仓村建成13个温室大棚,经过引进果蔬新品种和技术积累,实现大棚种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联系其他经营果蔬大棚的村民,牵头成立合作社。
当时,一些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看到白朗县水利浇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的种菜“好把式”、37岁的张际明成为白朗县引进的技术员,从大白菜之乡来到了雪域高原,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秋收时节,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犹如金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秋收时节,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犹如金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秋收时节,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犹如金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
22日,在西藏林芝朗县冲康村,十几个青年人手挽着手合抱一棵核桃树,丈量这棵2000多年的古树树围。刘世东 摄 尽管已属于超高龄“老寿星”,但这株核桃树至今仍“老当益壮”,每年能结出核桃2000多公斤,被当地人誉为“核桃王”。
2018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桑珠卓玛告诉记者,因为有高血压,村里的医生还经常来她家,给她测血压,送降压药。碰巧,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叫西洛,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