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的嘉宾,前往位于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参观考察,该遗址出土的“北斗九星”,引人注目。
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有三重环壕,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内发现了九个陶罐,它们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殊为罕见。 9个陶罐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瓮棺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臼类遗存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
为什么会是九个陶罐呢?“这显示了中国古人对九的重视。九五至尊、天分九部、地分九州,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的起源。”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北斗九星”遗迹的发现,表明青台先民已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也可能形成了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用以观察节气,祈祷丰收等。
据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之说,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两星就形成“北斗九星”。其中斗柄西南的一颗星,也可能同时与黄帝时期景星出于北斗的记载有关,如果此项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验证,将是天文学史和中国史前史的重要发现。
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确。专家一致认为,该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6月20日),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发掘出“北斗九星”遗迹,专家确认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遗迹,这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
位于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环壕聚落,日前,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内发现了九个陶罐,它们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殊为罕见。古人的天文观测往往和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联,天文遗迹既具有科学内涵、又具有信仰内涵,这对于精神文明等基础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新华社郑州6月21日电(记者桂娟、李文哲)郑州青台遗址发掘出的“北斗九星”,20日被专家确认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遗迹,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