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建设成就述评
新华社记者周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峥嵘岁月的磨砺、伟大实践的锻造,凝聚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黄河之滨、草原戈壁,城市社区、乡镇广场,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在内蒙古的广袤土地上,“乌兰牧骑+”综合服务小分队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惠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努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影视剧《红海行动》《鸡毛飞上天》,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永远在路上》,戏剧《挑山女人》《谷文昌》,图书《抗日战争》《云中记》等,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切感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70年来,我们党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个。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说,要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故宫,这座近600岁的皇家宫殿,而今正以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意创造着新价值。
2019年春节,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赏灯“上元之夜”,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博场所“花样百出”,让本是参观“淡季”的寒冬变成“旺季”。
“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是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2018年10月至12月,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举办,近百万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1.1亿;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剧《手艺》、纪录片《秘境神草》等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刚过去的2019年暑期,红色旅游成为关键词之一,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付出了毕生心血,看着他们走过的路、种过的地、住过的房间,让我无比真实地感受到了他们曾经的生活。”一位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说。
嘉兴、井冈山、遵义、西柏坡……当人们来到革命圣地,亲身体会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唤醒沉淀在灵魂深处的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总书记的嘱托,为这所百年学府的师生增添了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美育实践者的信心与动能。
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年前,这里曾见证当地藏族、羌族青年与红军血与火的情谊。今天,这里成为中央美院教师种下艺术种子、启迪美好心灵的教学基地。老师们为这里从未上过美术课的藏区少年开设美术课。《若尔盖草原的战马》《我永远爱红军叔叔》……一幅幅画作展现出孩子们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持大爱之心,研大美之艺,我们使命在肩。”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奥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的敦煌莫高窟,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新时代,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责无旁贷。
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已拥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已设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7个,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彰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精华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藏拉萨尼木县、广西崇左龙州县、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等地,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正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外出打工妈妈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在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乡愁。
近年来,中国图书在全世界刮起“中国风”,中国主题图书磁石般吸引着海外读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文种版自2014年10月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首发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持续热销,被认为是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密匙”。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10月1日至8日,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8天8条线路,带领旅客走遍大好河山,聆听中国故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规划成就和中国之美。坐着高铁看中国,一趟走遍大好河山的旅途,一次感受祖国繁荣昌盛之行。
遥想十年前,中国高铁还是一个起步者,十年间,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和数百万铁路职工的勤劳与汗水,共同浇灌出了一幅万马奔腾的壮丽图画。 时逢“双节”将近,满街扬起的国旗和弄堂飘香的月饼,国泰民安,阖家团圆,国与家即将撞个满怀。
联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前不久,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五项新成果,成为近年来考古工作历史性成就的最新例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过硬的专业基础是骨骼,弹奏技巧是血肉,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则为演奏注入灵魂 古典音乐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是动态的、活跃的,还在行进之中的。
“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有着内在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并渗透到我国制度文明建设中。 笔者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并渗透到我国制度文明建设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一副对联,一句灯谜,一桌年饭,一段拜年视频,一场集福卡活动……各种文化元素伴随着时尚或传统,浸润了普天之下辞旧迎新的中国人。青春激扬的语态,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网络春节更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连接线上线下的力量,成为联系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的纽带。
中国春节,世界同庆。”世界瞩目中国年,诠释中华文化“磁吸力”,折射开放发展显著成效,凸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将有效增强14亿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扮靓新时代追梦征程。世界瞩目中国年,诠释中华文化“磁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