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园夜景
人民网9月24日电(于思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9月22日晚,开封清明上河园里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东京梦华”随着愁肠婉转的《虞美人》拉开序幕。“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开封行也由此开始。
开封自古水系发达,素有北方水城之称。采访团首先来到“一渠六河”项目。据了解,“一渠六河”项目中的“一渠”指西湖引水渠西干渠,“六河”分别指洵水河、西护城河、南护城河、东护城河、利汴河和惠济河。
开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县级调研员马绍君说,“一渠六河”工程通过截污控污、河道清淤、桥梁建设、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构建连接新老城区水系,维持生态平衡、服务周边百姓,该工程建成后,真正把护城河死水变活,污水变清,是一项实在的惠民生态工程。
许多人以为,开封仅有宋朝的文化,其实不然。作为八朝古都,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还有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建都。宋代后,历代王朝都把开封作为中国北方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美食、商业、汉服……这些都已经成为开封的“标签”。古城是开封的宝贵财富,宋文华更是开封文旅发展的“根”,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向产业化发展。
登上开封城墙,街景尽收眼底。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开封城墙全长14.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设。较为有趣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明代和清代修缮的城墙。开封一直有个传唱的童谣:“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两千多年来,开封虽历经兵火水患,屡淹、屡毁,但城市的坐标基本固定,城址的位置没有移动,城市的中轴线没有改变,由此形成了“城摞城”的现象。
随后,采访团来到了海绵城市展示馆。在海绵城市展示馆,记者看到了开封海绵城市模型,该模型模拟了海绵城市以及雨洪管理的设施,较为形象地说明了雨水的流向、收集、过滤以及再利用的情况。
走进历史,见证发展。古都开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18日清晨,天朗气清,洛浦“乐道”犹如一条彩色飘带,沿洛河两岸延伸。“乐道”实现了交通、行人、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喧嚣的都市生活在这里慢了下来,让市民尽享慢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傍于千年大运河畔,11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森林之肺”,为居民开辟休憩娱乐的场所。
7月30日下午,在小朋友们的一首《大同赋》的朗诵声中,2020年“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的第二站正式启程,以全景式网络直播的方式,走进山西古都大同,讲述脱贫故事,为2020决胜脱贫攻坚加油助力。直播期间,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玉宏、大同市扶贫办主任白雪峰做客现场,与扶贫故事公益推荐人侯岩松、扶贫故事公益推荐人张英席共同围绕山西省的脱贫故事分享了感受和经验。
山西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7月30日下午,我们将在扶贫故事公益推荐人和扶贫故事公益讲述人的带领下,讲述发生在山西省脱贫攻坚一线的动人故事,感受“90后”在扶贫路上的青春风采。
近日,决胜2020“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河南省,就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开启调研采访,感受洛阳市全面脱贫,走向小康所展现的新成效、新变革、新突破。
洛阳是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古都,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无数精彩篇章。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河南省,就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开启调研采访,感受洛阳市全面脱贫,走向小康所展现的新成效、新变革、新突破。
▲6月5日晚,游客在夜幕下欣赏如梦似幻的洛阳龙门石窟。黄政伟摄 本报讯(记者宋敏田宜龙李宗宽)龙门石窟夜游、老城十字街撸串、隋唐洛阳城看灯……河南旅客可以坐着高铁去洛阳等地逛夜市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洛阳城开始展露另一番迷人的景象。日前,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推出“古都夜八点”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全面开启“夜洛阳”模式,繁荣夜间文化,激活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
近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夜市在关闭4个月后恢复开放。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6月2日,在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夜市,一名小吃摊主在制作传统小吃炒凉粉。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6月2日,在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夜市,食客从烧烤摊位前经过。
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加速推进,河南洛阳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古都夜八点”系列文旅消费活动,激活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提升城市新活力。我们组织这个夜八点活动,目的就是要提振我们消费的信心,让更多的游客和市民,能够在洛阳体验到消费的乐趣和消费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