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有标准答案。非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更当代、更多元的表达面向
在我心里,非遗的模样,总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源于童年记忆中的点滴:奶奶身上的蓝印花布,端午节揣在兜里的艾叶香包,还有火宫殿那碗热油淋下香酥焦脆的臭豆腐;陌生,是长大后往往通过展览、影视剧、短视频等媒介,才会发现它们被遗忘的美。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场非遗节上,非遗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混搭出的竹编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艺的美观,在年轻人中颇为抢手;川剧小镇里的巴蜀乡音,经过说唱风的改编在街巷里响起,新鲜中透着亲切……创新,让古老非遗呈现“逆生长”的模样。
今天,大家都在探索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更多可能性,仅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就举办了3000多项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个努力的方向是,非遗文化的呈现,不一定只围绕历史,也可以“触网”、跨界,可以有更当代、更丰富多元的表达面向。
创新的土壤,来自非遗自身的生存基因。从诞生之初,它们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传承之中,通过“走市场”的方式流传至今。非物质与物质文化不同,前者“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风化雨。它们适应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催促着创新的发生。可以说,活态是非遗最佳的生存方式。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先锋性较强、实验性质的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都实现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画,经过数字编码可以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短片;传统纸雕制作成3D模型“百鸟朝凤”,再经由VR技术“飞”入移动端,指尖轻触,就形成鸟类互动科普游戏……一种非遗,衍生出无数种存在形式。
从鲜有问津,到走进生活;从濒临失传,到成为新型业态……近年来,非遗正从抢救、普及和展示,逐步向关注艺术审美、文化传承等更深层次发展。与之相应,“非遗热”正在蔓延、升级,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在地文化魅力的媒介,也成为各地积极念好的“文化生意经”。
不过,创新亦要守正,不可华而不实,失去真味。这就需要传统与现代邂逅,传承与创新并重。希望乘着创意的翅膀,非遗可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且活在当下。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2日 14 版)
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
黄河奔流,滋润多彩中原大地;大河两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宝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伴随着国潮艺术蓬勃发展,我国儿童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态势,戏剧、音乐剧、歌剧、舞剧、形体剧、故事剧等争奇斗艳。《小小非遗梦想家》童剧用创新传承经典的模式打造儿童戏剧品牌,不仅为孩子们送去艺术享受和欢乐,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而且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黄圃飘色、赛龙舟习俗、麒麟舞、腊味传统制作工艺,中山市黄圃镇一个乡镇就拥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工人们在晾晒腊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艺彩云南·相约黄浦江”为主题的云南非遗系列推介活动吴泾镇和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来自德宏的傣族剪纸惊艳亮相,蓝白相间的晕染色彩、精巧细腻的剪纸造型,带来了浓浓的云南风情。
“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记者周国梁摄 近年来,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来,夹在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新疆和田地区天气渐凉,当地厚重温暖、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产销旺季。
11月5日至7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四川站来到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地,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 吴红的羌茶以当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为原材料,通过传统的羌茶工艺纯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坝州茂县羌绣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李兴秀谈到羌族文化时,她告诉记者,羌族文化十分丰富。李兴秀介绍,茂县现有7个培训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训基地学习羌绣的刺绣、图案、针法等技艺。
“合作社社员从5户发展到104户,从第一年产茶50多斤到去年年产茶5000多斤。吴红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师学习手工制茶技艺,还自费到福建等地学习,总结出了羌茶12道传统工序手工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