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2019年12月01日16:0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编号为Y0712的甲骨。其正面残存91字,反面82字。这是一篇长篇记事卜辞,表现出殷人对占梦异乎寻常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条关于“大骤风”的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李韵摄/光明图片

  自成体系 绵延不断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记载历史 传承智慧

  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田猎、疾病、祸福、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慧和创新精神。当时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的前列,已经种植黍、麦、稻、粟等农作物,掌握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一整套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其中有关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比古代希腊早1000多年。甲骨文中还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记载,如人们有组织地治理河流、气象预测、开采铜锡铁和玉石等矿产资源,甚至都城的布局都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当时,我们先人的医学已取得惊人的成就,已对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口腔、泌尿、小儿和传染病等疾病进行了初步的分科,享誉世界的针灸术在甲骨文中也有明确的证据。此外,甲骨文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龋齿记录,这比埃及、印度和希腊的同类记载要早700至1000年。

  实证商周 探寻夏朝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古史辨”派学者开始质疑夏代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疑古学派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目前在外国学者中影响甚巨。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1日 12版)

文章关键词:1000年 疑古 王城岗 传承关系 史记 汉晋木简 象形文字 夏本纪 殷本纪 田间管理 责编:王为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千年瓷都如何种好传承创新“国家试验田”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批复,千年瓷都种上了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文化遗产是城市底蕴的“器”,制瓷技艺和制瓷精神是传承创新的“魂”  走进景德镇,伸手就可以触摸历史。

  • 追梦火焰蓝|守护共和国“心脏” 的“蓝朋友”

    11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追梦火焰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了北京市天安门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北京市天安门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的蔡瑞指导员接受记者采访 王简/摄  这就是故宫特勤消防救援站,驻守心脏、守护核心的消防卫士,天安门地区就是他们的岗位。

  • 【中国梦·黄河情】行走黄河:奔腾万里气象新 母亲安澜幸福长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中国九省,翻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滋养中华大地,哺育华夏儿女。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对保护当地草原植被,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意义重大。

  • 【中国梦·黄河情】“豫”见黄河之美 盛世治水谱华章

    《黄河赋》曰:“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无论是从“水患”向“水安全”的华丽转身,还是从“水生态”向“水经济”的持续迈进,书写生态文明的“水样本”,黄河流域河南段各地都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 传承千年窑火,景德镇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一座六七十米高的红砖烟囱格外显眼,老厂房变身博物馆、瓷器店、咖啡馆、创意工作室,往来游客川流不息。与周翔鹏一样,3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企业家、青年学生和能工巧匠汇聚景德镇,从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景漂”现象。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