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满怀。
半月谈持续推出30集理论宣讲微视频《理论达人讲解70年》,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70年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提升,我们的通讯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书信到电报、 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通讯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体验、让我们对时空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而每一种通讯工具也都深深地留存着时代的烙印,牢牢镌刻在每一代人的心间。
建国初期——见字如面
木心先生有一首诗,叫《从前慢》,诗里有这样两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就是这样简单的诗句在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惬意之余也生动地展示了那些年中国通讯的特点——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电报字如金。那是一个纸短情长的年代,亦是一段“家书抵万金”的岁月,人们用传统的交流方式互通有无、传递讯息、表达情感。
改革开放以后——情牵一线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耗时长、速度慢的书信和电报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电话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新手段。在一段时间里,接线员、寻呼机话务员等都开始作为“新兴”的职业类型迅速兴起。随着政府加快了对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固话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从最初需要话务员为中介才能与对方通话的磁石电话到自动接续的自动电话,从电话亭的公用电话到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并慢慢普及,那一段短短的电话线不仅承载了科技的发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展现了人们对于更快沟通、更好联络的渴望与需求。
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
21 世纪,移动电话依托其强大的科技优势迅速进入通讯市场并获取大量用户。从小灵通、翻盖式、滑盖式,到现在的智能机,手机以极高的频率更新换代,人们以极好的体验感受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不论是我们聊天、购物还是出行娱乐,都强有力地证明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与此同时,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沟通情感的方式甚至都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渐渐改变着,而我们也用亲身体验证明着——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你我。
新中国成立的70 年,也是中国科技腾飞的70 年。时空在发展中“穿越”,距离在变化中缩短。从车马邮路到即时通信,从见字如面再到万物互联,每一种通讯媒介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特定的时代给人们留下记忆。
而通讯工具的变迁,通讯方式的发展,也充分展示了70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时代成果,有力体现了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极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信心与决心。
冬季文旅消费季已经拉开大幕。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也在密集部署支持政策,力促文旅业加速复苏和转型发展。启动促进文旅消费,只是点燃了一个引擎,要想“燃”得久,“燃”出经济效益,不能仅仅依靠消费券。
白墙青瓦的新居连成一排,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户户相通,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五渡镇铜河村山水环绕,绿树成荫,桃花观赏带贯穿其中,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水墨画。品尝着胜利的果实,钟晓说,她喜欢铜河村的山水景色,喜欢铜河人的淳朴善良,喜欢茶马古道的驼铃悠扬。
11月29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指导,豫记、建业集团、华冠文化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这就是河南”文创展暨中原非遗传承“薪火计划”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豫记成员、领导嘉宾等近百人出席,并参观了本次活动的宋画专题展。
乌镇“穿越”记:科技之光 为战疫护航
11月16日下午,在上海学习考察的河南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赶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
11月2日至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联合举办,铁路文工团全程参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协办的“发现最美铁路·行走粤海大通道”网络宣传活动即将启程。
在他的记忆里,宣和通宝的“宣和”不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他立即上网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同时查阅其他古钱币书籍,确认“宣和通宝”是宋徽宗时期所造。
在此之前,韦建桦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考试,准备师从冯至教授攻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编译工作不是仅仅查查字典、给词语搬家,而是要忠实反映原著的科学内涵” 编译之难,徐洋深有体会。
《柳叶刀》把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行了全球排名。2020年9月9日,借助5G和全息投影技术,身在海南的凌至培被“空投”到江苏泰州,穿越2500公里为患者出诊。
顾国宁、李雪琴带你回东北>>坐着高铁看中国丨搭乘“最美高铁” 寻访心中的诗意和远方>>记者丨王音棋 尹平 傅迎钰 贵州台 刘粒粒 易相君 广西台 韩健 广东台 王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