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周年的日子,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月12日,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在国新办记者会上介绍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五周年取得的成绩
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伟大构想,到2002年工程开工,经历了50年科学论证和50多个方案比选,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研究,110多名院士献计献策,成千上万名水利科技人员接续奋斗。
经过12年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工程质量可靠、投资不超、水质达标、移民安稳、干部没倒、群众叫好,创造了一项项工程建设奇迹、技术创新奇迹和制度创新奇迹。其中,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一期工程涉及到34.5万人,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成为世界工程移民史上是一个奇迹。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量已近30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南方向北方搬运了2140个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为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南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3%,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五年来全面通水的实践证明,南水北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擘画、重视,目标明确、接力奋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实施中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形成共识,有效解决投资保障、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技术攻关等重大关键制约,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切,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高效联动,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是社会主义制度调动各方面资源、统一各方面行动、高效有力办大事的突出标志和集中展示。
南水北调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不断结出更多实践成果,展现蓬勃生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型举国体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有益因素。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历史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经验。
30年披荆斩棘,30载雨雪风霜,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党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时政微纪录丨浦东——新征程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十三五”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
联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国之所以能办成这么多大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自信的根源和保证——听党史党建专家谈“中国自信”党史和党建专家认为,当今中国处变不惊,自信坚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