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国哲学思想,倡导以平等、包容、互鉴的原则促进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交流互鉴既是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搭建文化桥梁、厚植价值根基、摒弃文化偏见、筑牢文明基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牢情感纽带、涵养精神动力、实现文明互鉴和提供现实支撑,鼎力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搭建文化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牢情感纽带。推进文明交流,是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的重要路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言论甚嚣尘上。交流互鉴既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理解和认可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传统“义利观”“和合文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人天下情怀和整体思维的时代创新。这一理念的传播和践行建立在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基础之上,以文明对话加深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精髓和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转变对中国方案的刻板印象和负面印象,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偏见,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文明交流有利于突破文化差异的壁垒,解构西方话语霸权,打破中国对外宣传的失语状态,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文明大国形象。
搭建文化桥梁需深化文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当前,纾解文化差异的障碍是搭建文化桥梁的重要因素,而文明交流互鉴则是跨越这一阻碍的关键。文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相互认同,弥合文化差异和理念分歧,消除文化隔阂和偏见,推动文明交融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构建话语体系,又要注重话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各国文化传统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转变话语体系,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厚植价值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涵养精神动力。共同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凝聚价值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共同价值观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足于人类命运相连的现实,着眼于共同发展需求,旨在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理念引领各国解决国际问题,促进世界发展进步。共同价值观是在共同利益汇合点上形成的最大公约数意义上的价值规范,既考虑到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又兼顾到各国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同时,共同价值观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尊重各主权国家的平等地位,推动各国参与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允许各国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依据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选择多元价值形式,在承认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多元文明的共通点,引导文明多元共存,有利于消除价值观上的分歧,最大程度凝聚共识。
共同价值观指引发展方向,变革发展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导向。共同价值观反映了各国共同价值追求,勾勒出人类美好社会的价值准则和构建蓝图,包含建设怎样的世界、构建怎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构想,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共担国际责任、增进人类福祉指明了方向。共同价值观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旨在消弭不同意识形态间的隔阂,增进国家间互信,扩展利益结合点。这种共赢共享的价值形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道德规范,对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团结和带动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场多边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密集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回应时代之问,给出中国方案。“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人类唯有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才能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场多边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密集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回应时代之问,给出中国方案。“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人类唯有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才能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鲁伊基·肇嘉(Luigi Zoja)心理学教授,曾任教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和英苏布亚大学,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主席,意大利著名心理分析师。申荷永 心理学教授,曾任职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学会会长;著有《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荣格与中国文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设置专题,集纳习近平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多方面阐述: ——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中国以自身复苏带动世界共同复苏的效应日益凸显,中国同东盟合作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11月27日至30日,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显然,中国不仅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这种理念。只要我们扬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帆,人类发展进步的航船必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特稿: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以及巴黎和平论坛
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习近平说:“2013年,我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为了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人文共同体”,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面对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对于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习近平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于11月20日在广州开幕。本届会议以“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有600余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