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河南与哈密,相隔2000多公里。产业、教育、医疗、人才、文化……一个个对口支援项目如同一条条无形的丝带,将河南与哈密紧紧相连。
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骨干奔赴哈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以下简称“兵团第十三师”),开启为期3年的新一批次对口支援工作。3年来,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并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描绘了一幅幅真情援助的生动画卷。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哈密和兵团第十三师,从援疆干部排得满满的工作日志中,从牧民的笑脸上,深深感受到豫哈两地的深情厚谊。
产业援疆让经济活起来
在哈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干净宽敞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红枣进行分选、去核、切片、烘干、包装。
该公司生产经理马军伟介绍,这家公司由河南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目前,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年处理各类果蔬8000多吨,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
40岁的阿不都瓦依提·萨塔尔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农民。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家种地,收入比较低。现在我在公司从事大枣清洗工作,每月收入稳定,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和阿不都瓦依提·萨塔尔一样享受产业援疆带来实惠的群众还有很多。伊吾县盐池镇的骆驼养殖户毛达别克·达拉海加入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养骆驼,出售驼奶、驼绒实现了增收致富。
记者来到新疆天山情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里,一盒盒纯奶通过传送带进入包装箱。
“我们公司是河南省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年加工牛奶2万吨。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当地产业发展,盘活了一家‘僵尸’食品企业,化解了2.3亿元金融风险。”新疆天山情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祁水生说。
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这些是我省在产业援疆上持续发力的一个个镜头。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郑州弗光太阳能、双瑞风电、好想你红枣、安阳安绣……如今在哈密,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食品加工、文旅产品等产业中,“河南印记”处处可见。
2017年以来,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援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支援向合作拓展。2017年以来,河南籍人士在哈密新注册企业465家,注册资本45亿元。
发挥援疆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打造“政府引导、市场运营、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援疆旅游专列模式。我省每年安排援疆资金750万元,专项奖补组织专列到哈密的旅游企业。2018年以来,前往哈密的旅游专列共157趟,输送10万余人,促进了内地和新疆各族群众的交流互动。
此外,我省加大金融援疆力度,积极对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动全国第一个干果类品种红枣期货于2019年4月30日上市,促进了枣农稳定增收、红枣产业持续发展。
民生援疆让日子美起来
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卫生……我省第九批对口援疆工作,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援疆资金项目安排坚持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
记者走进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远远就能看见19层高的中原病房楼。
“中原病房楼于2018年投入使用,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河南援疆项目工程,集门诊、急诊、检查、住院于一体,极大改善了红星医院的就医环境。”红星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生张长远说。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口援疆工作总体部署,省卫健委先后编制了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和兵团第十三师的“卫生专项规划”及“专项工程方案”,明确了我省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
发挥河南医疗资源优势,支持哈密市中心医院打造东疆区域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支持哈密市中医院洛阳正骨楼等项目;实现县级以上医院河南医疗援疆全覆盖,团场和乡镇河南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全覆盖,贫困村援疆医疗义诊全覆盖;最大限度发挥援疆医生作用,援疆医生与当地医疗骨干建立师徒关系,开展援疆医生师带徒师徒同考;统筹调配力量,援疆医生多点执业、巡回医疗,工作在一所医院,服务全市医院,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3年来,河南援疆医生累计接诊12万人次,开展手术5200台次,抢救危重病人1100人次;开展新技术243项,其中,填补地市级空白115项、自治区及兵团级空白8项。
大力开展教育援疆,培育时代新人。创新教师队伍培育方式,建立跟岗研修传帮带工作制度,为受援地培养了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精准提升职业教育,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结对帮扶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一个院系,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等高校结对共建兵团第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打造全疆一流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普及国语教育,每年我省派出400多名教师援疆支教,缓解当地国语教师短缺问题。
扶贫援疆,促进协调发展。实施产业、就业、人才等援疆扶贫九项行动,9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向扶贫领域,实施富民安居、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基层组织结对扶贫,河南省一个县(市、区)结对帮扶哈密市一个乡镇(街道)及其贫困村全覆盖,支持规划外资金项目3242万元。开展社会组织援疆扶贫,60多个河南社会团体、慈善组织赴哈密帮扶,哈密河南商会企业与哈密市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农业科技扶贫,引进河南奈安“微蜜”有机水溶肥料项目,实现了化肥减量、作物增产、品质提升、土壤治理。
交流交往让血脉连起来
11月30日下午,中原精品文化工程、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兵团颂》在兵团第十三师文化馆成功试演。
“《兵团颂》经过4年的精心打造,是继河南文化援疆项目大型纪录片《天山忠魂》《山高水长》和电视剧《花开时节》等作品之后,河南宣传文化系统和兵团宣传文化系统联合创作的又一精品力作。”河南援疆干部、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岭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省出台了《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两地文化交流,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突出彰显在各项援疆实践中。
开展文化双向交流互鉴。2017年以来,共组织文化交流活动60多场次,“丝路回响——中原与西域古乐交流展演”“奋斗成就辉煌——红旗渠精神展”等进新疆巡展,“指尖上的牡丹绽放洛阳”“在那遥远的地方——哈萨克民俗风情展”等到河南巡展。组织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每年哈密市有6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前往河南,体验感受中原文化。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树好身边人,培树了时代楷模、“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法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帮助哈密维吾尔族教师桥丽拜·玉努斯学习豫剧、京剧,荣获《星光大道》2018年度总冠军。用好身边物,支持打造巴里坤满汉古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左公文化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把文化阵地建到群众的家门口。讲好身边事,反映河南摘棉女工在新疆融情团结的30集电视剧《花开时节》于2019年7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帮助出版《史籍哈密》等18种图书,拍摄《哈密刺绣》等11部微视频、《红色足迹》10集大型专题片。
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市委党校、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党校实现结对共建,拓展了当地干部人才培养方式。
在一次次交往交流中,豫哈两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这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丰碑上。
“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重托,在人才、产业、民生、文化等领域多点发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援疆工作格局。”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李湘豫介绍,2018年,国家首次对口援疆进行绩效考核,8个综合绩效考核先进典型河南位列其一,7项专项绩效考核先进典型河南荣获3项;2019年7月,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河南省作了典型发言;2019年9月,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春华秋实,三易寒暑。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用心援疆、真情援疆、精准援疆,忠诚担当、无私奉献,在天山南北、在大漠戈壁,续写着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1月12日,作为南疆地区唯一入选的援疆干部,唐力明在乌鲁木齐参加了第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2017年以来,唐力明带领援疆工作队依托工业园区、卫星工厂、扶贫车间等,把岗位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助推贫困户19258户25382人就业。
3月29日下午,江苏省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召开了一场特别的送行会,为前往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援疆支教的老师陈小军送行。今年2月,河南省漯河市援疆工作队为帮助对口支援的哈密市伊吾县人民抗击疫情,援助了1.2万只医用口罩和1000箱方便食品等疫情防控和生活物资。
憨厚、朴素、温暖,是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席世明的招牌笑脸。一次次风雨兼程地奔波,一天天废寝忘食地工作,席世明为了援疆不遗余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实现了援疆干部的誓言。
为了在古城景区合理安装标识牌,他和同事用脚丈量方位;他时时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游客需要什么体验;他把所有的旅游规划都装在脑海里,不时琢磨……这就是河南援疆干部周伟凡。
席世明是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任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招商局副局长。泪水流在马依木尼汗的脸上,更流在与席世明并肩工作过的所有同事心里,流在爱他的人与他爱的人心里。
现实中仍有尴尬:一边建好了工厂、敞开了大门,却招不到员工;一边就业有需求、内心有意愿,却阻力重重。这个疙瘩不解开,刘波的工厂就无法顺利运转,祖丽皮耶的梦想难以实现,贫困也就难以彻底摆脱。
本报讯(记者屈芳)肩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带着亿万河南人民的深情,8月14日至16日,省长陈润儿率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对口援疆工作,看望慰问一线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