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黄河潮起着浓墨,九曲奔腾谱壮歌!

2020年01月14日10:58  来源:映象网

5034

九曲黄河十八弯!

5464公里长的黄河,携破风的巨浪,自青藏高原而下。

她一路操戈舞戟,劈山斩石,蜿蜒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几”字。

千百年来,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的辉映,帝王轶事与市井百态的骈举,就在这条大河两岸交替上映。

千百年来,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镌刻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上。

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代省长尹弘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开篇点题“黄河”战略,并在文内进行了具体部署。

那么,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应该怎么做?

今天,让我们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从那滚滚的波涛中找寻答案!

1

生于兹,养于兹——你我都是黄河儿女

古有“五岳四渎”,四渎为“江、河、淮、济”,却惟有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是为何?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考古学者们发现,中国的远古文明起初是“满天星斗”,但越接近历史时期,就越能看到一个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核心的历史趋势。

早在212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了古人类生活过的遗迹,科学家们先后在这里发现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等早期人类化石,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文明就在黄河水的滋润灌溉下萌发,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群体,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早期人类文明在这里融合、激撞。在这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月食记录,最早种植谷和水稻,最早用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夏、商、周、秦、汉、唐和北宋分别在这里立朝建都,在此后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在这里诞生;从农林灌溉到传统医药,从天文历法到数理算术,中国的四大发明均发源于这片土地。

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出,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是文明产生的三项要素。在中国,这三项要素最先诞生在黄河流域。

生于兹,养于兹,黄河也因此被尊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

2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这个母亲有点“皮”!

翻阅黄河史,她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疾风骤雨。

她如母亲,无私地滋养着中华五千年的锦绣文明;她又如恣肆的猛兽,每一次决溢都给华夏儿女带来灭顶之灾。

从夏到北宋的三千多年是黄河难得的“安静”时期,大禹“疏川导滞 ”的治水方法使黄河治理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也为我国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北宋末期,下游的泥沙严重淤积使许多湖泊逐渐萎缩甚至消亡。特别是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当政者一直采取“弃南保北”的治理的方针,到了金、元、明三代,黄河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闾里萧条,沙荒遍地。过往的历史已经化为云烟,但“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画面仍回荡在长空之中。

“一碗水,半碗沙”,世人常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事实上,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的黄河明澈秀丽,但却在流经黄土高原时,裹沙挟泥的跃身平坦的华北平原,导致泥沙在下游淤积,河床不断抬升,河堤也被迫加高,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上悬河”。

这如同高悬于冀、鲁、豫、皖、苏中原五省上空的一柄利剑。每逢涨水期,黄河的大堤极易被冲溃,这也为黄河的频繁摆动埋下了一层伏笔。

黄河在华北平原这片土地上,无数次上演着“巨龙摆尾”。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都给黄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

3

一部黄河史,一部奋斗史——翻阅两“河”往事

黄河屡屡决堤,滔天的洪水冲刷着历史的年轮,而人们却不断从崭新的土地里昂然起立。

黄河漫水过后,这片膏腴地肥的大地,成为一个文明破土萌发的黄金岸滩,河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城

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么河南就是中国的胎记。中华文明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开蒙,第一场冠礼......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

逶迤黄河把最精华的部分留给了中原,十三朝洛阳、八朝开封、七朝安阳、商都郑州……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自夏至宋,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黄河在河南境内流经700多公里,无论是口头相传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还是对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古老文明的考古发掘,河南省境内大量遗址遗物无疑是其中华文明起源之地的最好证明。

河南这片大地,有太多的陈迹可供寻觅,有太多的遗址可供凭吊,有太多的故事可供传说。风云变幻,日月经天,河南是文明史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历经磨难的坚韧之城

长河应无恙,也惊人事殊。黄河的多次决溢导致河南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昔日中原的辉煌文明也被岁月沧桑所掩盖。

历史的变迁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黄河治则河南兴,黄河乱则河南衰。

以开封为例,它就是因黄河而崛起,又因黄河而历经磨难的典型代表,坊间传言“开封是中国最为苦难的城市”,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之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自濮阳北行流入渤海,距离开封数百里。金朝后期,黄河经过多次改道,移至开封附近。到了元代,黄河河道便开始在开封境内滚动并经常决溢,每一次都是摧枯拉朽式的毁灭。

民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原因就在于历次黄河决口造成的泥沙堆积,使得开封古城深深埋于地面之下。

现在这一传说被证实,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久久为功的治理之城

几代人的治河史,贯穿着河南的发展改革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黄河流域的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建立了以“宽河固堤”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1958年,黄河下游两百万人民更是战胜了自1919年黄河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洪水。

此后,三门峡水利枢纽、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和河口村水库先后矗立在黄河中游干支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运用, 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

据统计,近20年来水利水保措施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从此,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实现了连续70年伏秋大汛堤防不决口。

从早期“宽河固堤”、“蓄清排浑”,到如今“拦、调、排、放、挖”的立体防护模式,黄河顺着中国这条独特的河流治理之路,流淌出绿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期间,就亲自前往兰考东坝头段考察黄河,并向地方干部询问黄河防汛情况。

4

黄河着墨 奔腾为歌——共谱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大河奔流,岁月悠悠。古老的母亲河,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2019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亮明了他的治河之策,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提出5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创作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调准“音”定好“调”。

奏响“黄河大合唱”,河南应该有何作为?

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开幕。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尹弘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关键词:国家战略

抓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立足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区位,重点围绕全面加强沿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域。

关键词:沿黄生态廊道

主动对接国家规划纲要,加强战略统筹、问题研究、组织推进,高起点谋划黄河流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减灾、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谋划实施引黄灌溉及调蓄、沿黄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安全综合提升、重要支流治理等重大项目。

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河南篇章!

5

后记

大幕更迭,沧海桑田。

古往今来,黄河无数次见证着大河两岸的帝王将相、学者白丁上演着叱咤风云与湮没无闻的过往。

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更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同化力,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沈从文就曾言:“从汤汤流水中,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

黄河潮起再出发,中原出彩更绚丽!

新时代,亿万中原儿女谱写浓墨重彩的“黄河大合唱”河南篇章,砥砺奋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这条承载着民族之魂的大河,绵延不断,奔腾在这片热土之上。


参考文献:《极简黄河史》、《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中国红 长江黄河》、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等


总监制|刘克军  

总策划|郑北周

文字|程琳 林瑶  

图片 | 映象网、新华网、中国国家地理、摄图网、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

声明:映象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其他媒体不得转载,如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关键词:黄河 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国家战略 沿河生态廊道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壮美黄河行】黄河文化苑:打开一扇“黄河文化之窗”

    治水名人园大禹雕像 王蒙(摄)河工雕塑园雕塑 王蒙(摄)为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弘扬黄河精神,孟州河务局在开仪控导工

  • 黄河山西河津段出现流凌

    近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黄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线出现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顺流而下,场面壮观。薛俊 摄 (人民图片网)  近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黄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线出现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顺流而下,场面壮观。

  • 黄河三角洲的鸟儿“话事人”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早只是迁徙途经山东东营,2003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至今累计繁殖达1954只。据东营市观鸟协会调查,2017年有36对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筑巢繁殖,2019年繁殖种群达到57对,2020年东方白鹳已在城区周围筑巢繁殖。

  • 车轮上的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之新观察⑩)

    在12月3日开幕的2020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健介绍说,目前中国的智能汽车市场在不断扩大。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多重考验,多家中国新能源车企不仅产销量逆势上扬,还受到资本市场高度青睐。

  • “黄河之礼 万物来潮”——沉浸式体验文创潮玩巡展月平顶山站正式启动

    “黄河之礼 万物来潮”,设计创意来自传统文化的潮玩,非遗大师现场表演的精美剪纸,根据北宋御街风格布置的不同活动区域,身着华服的互动展演,一场极力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形式——河南省“黄河之礼”文创潮玩巡展月(平顶山站)活动,12月5日晚在平顶山市鹰城广场惊喜开展。传统国风与时尚潮流相结合的展演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