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离,出现应激心理反应怎么办?

2020年02月08日16:52  来源:光明网

503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陆续开始采取封闭隔离政策已有十多天。居家隔离,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并影响到家庭关系。那么,居家隔离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呢?由此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心理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作者:青音,家庭治疗学派知名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市“润心工程”心理专家组专家。

  隔离在家,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首先请注意,不是症状也不是问题,而是“心理反应”:疫情期间,我们会随时关注疫情的各种信息,会因此紧张、焦虑、心烦、恐惧、情绪起伏变大,相继引发失眠、莫名想哭、易怒、对一切丧失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心理反应并产生强迫行为。

  除此之外,部分居民隔离在家后还会出现四种更为严重的心理反应,即持续不断地感到悲伤,加倍的无助感,心理退行(执着于“我的问题马上要给我解决”,好像退化到像小孩子一样),和严重的恐慌。

  居家隔离的朋友们可以根据以上描述,对照自身及家人,判断是否出现这类情况。再次强调的是,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些都不是症状,只是一种面对灾难时间的正常心理反应,你也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它是暂时的反应而已,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些反应。

  应激心理反应会影响家庭关系

  据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是这样的:

  亲密距离:15cm-44cm(只限于恋人和夫妻)

  熟人距离:46cm-122cm

  社交距离:120cm-370cm

  公众距离:370cm-760cm

  因此,虽然与家人相处很热闹,但过近的距离会引发焦虑,相反,孤独和独处却能给人带来慰藉。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可见我们对于距离感的需求是多元和适度的。然而疫情阶段,我们的人际距离变得没有变化了、不多元了,我们天天都跟家里人待着,时间长了我们就会由于独处空间被剥夺而焦虑。

  此外,由于人人都会有上文所述的心理反应,在隔离期间家庭内部关系难免会受到这些心理影响,从而引发5种主要问题:

  1、 家庭成员之间的恐慌会互相传染;

  2、 由于过度焦虑而出现的大量矛盾;

  3、 人际距离过近而引发的持续不断的紧张感;

  4、 旧有矛盾的爆发;

  5、 内疚的情绪;(家庭责任越大的人和老年人会内疚感增加。)

  如何改善不良情绪引发的问题?

  1. 如何自我调节:

  疫情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秩序,如何处理好自己应对它的情绪?首先要接纳你的情绪。要告诉自己,由于疫情的发生,生活节奏和秩序都被改变了,这是正常的,然后从正常规律的作息开始,逐步恢复秩序。

  2. 如何帮助家人:

  首先,要更理解家人的情绪,人在经历一些自然灾害时,难免会有一些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在灾害事件当中,对于心理创伤应激反应是有易感人群的,就是女人和老人。他们的经济来源比较少,社会资源比较少,对应急事件的情绪处理能力差,且往往在家中承担照料者的角色。所以,疫情期间,多多地给他们一些理解和体谅吧!

  其次,要尊重家人的情绪。不要强迫家里人和你一样正常有序,不必保持家庭成员的一致性,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家庭的监工和警察,尊重和接受家人的情绪反应。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改变家人了。

  最后,要帮助家人重拾生活。帮助家庭成员找回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前提是他本人有主动性。面对家人的想法,千万不要冷嘲热讽。比如说家人要开始减肥、在家健身等,要去帮助、鼓励他完成。

  在疫情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既能够帮助到自己,也能够更加理解家人,促进家庭关系。总之,接纳痛苦、接纳低落、接纳焦虑、接纳矛盾,接纳每一个家庭成员,接纳疫情当下的你自己。(整理: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张蕃)

文章关键词:心理反应 应激心理 心理专家 隔离 心理问题 心理卫生 居家 心理创伤 公众距离 应激反应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地评线】京彩好评: 疫情过后,还有一场心理防疫战

    疫情进入“下半场”,心理防疫成为重要战场。北京市针对市民心理问题开通的援助热线,有助于排解市民疑虑,凝聚市民同心抗疫;同时可以矫正部分患者错误的社会行为,积极调节社会关系。目前,我国疫情总体形势持续向好,感染病人越来越少,但后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防疫工作刻不容缓。

  • 走出“宅”生活 战“疫”也需心理软着陆

    编者按:一场新冠疫情,让大多数人都过了一个超长假期,在家里过起了花式“宅”生活。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杨甫德表示,面对疫情引起的过度心理反应,可以从积极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关注、保持社会联系、规律生活作息、学会适当求助这5个方面应对。

  • 【防疫科普】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做情绪的主人?

    郭蓉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会副会长)  面对疫情带来的威胁,不同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不能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疫情,夸大风险或威胁性导致过度的心理行为反应。

  • 【防疫科普|心理篇】疫情当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调整心态?

    面对疫情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自我心理恐慌的问题,要积极察觉,不能否认,要去接纳自己的恐惧。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反应,用专业词叫应激反应,通俗表达叫压力反应。

  • 《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救治失败,怎样与挫败和自责抗争?

    马建青:“跟一般人比,他们可能会更多的面对生和死的问题,他们会更加地焦虑和恐慌。马建青:“面对这么大的疫情,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反应,所以医护人员首先要让自己意识到‘我有这样的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

  • 【党建锐评】面对疫情,扎紧心理防疫的口罩

    特约评论员 周永红   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如其来,肆虐全国。 面对疫情,心理防疫利于防控   世界各地灾害事实和救灾经验表明,运用心理学技术处理现场事态和遗留问题极有价值。

  • 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

    作者:佐斌 夏静,(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我们的媒体也要准确宣传预防疫情的措施,让受众知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如擅自封路、攻击、粗暴对待等。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