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 晶 罗国金 记者 郭 晨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年均接诊患者20多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万余人次。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们始终坚守战位,科学救治,担当尽责,为做好首都北京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刚在发热门诊接诊患者。李悠摄
随时准备打仗才能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虽然已过去1个多月,但提起确诊的第一例患者,主任医师刘刚依然能回忆起每一个细节。
“一看检查结果,就感到情况不好。”反复查看患者的检查报告后,刘刚和同事们决定马上将其隔离,同时申请核酸检测。4个小时后,该患者被确诊。
“这一仗,有惊无险。”刘刚说,“幸好我们提前做了准备。”
1月中旬,他们要求所有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上岗,设置好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战斗常常是在毫无察觉时打响的。”急诊科主任黎檀实说,“随时准备打仗才能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疫情发生后,该中心急诊科迅速召开党支部会议,研判防控态势,及时作出停止休假、加强发热门诊力量、分区分级安置患者的决定,紧锣密鼓做好准备。黎檀实这样对同事说:“我们的工作必须细之又细,一定要严守首都北京疫情防控阵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黎檀实的底气,与他所在的急诊科分不开。科室党支部成员中,一多半都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抗震救灾和援非抗埃等重大医疗救援任务。
黎檀实的底气,与总医院这个强大的团队分不开。总医院党委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军地联防联控的大局观,一系列举措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医学中心提前抽调1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发热门诊,采购核酸检测试剂盒,落实疑似患者隔离病房,设置一线人员集中隔离生活区,做好健全组织、建章立制、业务培训和检查督导等工作。
春节期间,总医院仅用5天时间就建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发热门诊,建成次日即运行接诊。
△黎檀实(左四)和同事在发热门诊查房。李静轩摄
既要救命救急又要做好疫情防控
战“疫”之初,总医院领导向第一医学中心提出要求——
“所有疑似患者快速识别,在检测期间全程隔离,防止病毒再次流入社会。”
病毒检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细节决定成败。
核酸检测、拍CT、看胸片,是确认病例的重要手段。医生每天要做床边胸片数百人次,每个CT看300多帧图片,有的要2到3遍才能形成报告……
一次,刘刚接诊一名患者,因其核酸检测结果难以确定,他坚持说服患者留在发热门诊隔离了4天,直到第5次检测彻底排除嫌疑为止。
“除了发热门诊外,急诊患者的筛查也是重中之重。”科室副主任陈威说,急诊科每天接诊患者近千人,要筛查出其中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如有遗漏,后果将无法想象。
为此,科室把急诊抢救区的疫情筛查作为重中之重,医生和分诊护士要在短时间内鉴别患者症状,既要救命救急,又要做好疫情防控。
2月12日夜间,发热门诊一名患者突发急性肠梗阻,急需实施手术。此时,CT显示其双肺散发片状影,不排除新冠肺炎可能。在核酸检测结果一时出不来的情况下,专家会诊当机立断,决定按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急诊手术流程连夜实施手术。
为确保万无一失,急诊科启用专用通道和备用手术室。手术中,疾控科专家现场全程指导感染防控工作。1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转危为安。除此之外,他们还成功救治了疑似感染的高危产妇、高龄脑出血等数十例急危重症患者。
疫情期间,他们采取远程会诊、网上咨询、设置观察过渡病房等多种方式,在保证正常医疗不断线的同时,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危难面前,他们用实际行动再一次诠释了人民军医的担当。
每个人都在用行动温暖着他人
“医生,我怎么会得这种病?”面对疑似患者的紧张焦虑,医生陈骅耐心安慰说:“别紧张,相信我们,配合治疗。”
陈骅告诉记者,疑似患者在隔离期间多有急躁恐惧心理,不利于疾病诊治,需要及时进行疏导。
几天后,这名疑似患者被排除新冠肺炎,临走时感动地对陈骅说:“虽然只能看到你的眼睛,但你的身影会深印在我心中。”
一次,一名患重症肌无力的小伙子被隔离观察,他全身使不上劲,护士们背着他上下病床。为防止压疮,护士们还定时给他翻身。患者母亲看到护士们悉心照顾儿子的场景,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每一个人都不孤单——
一个多月来,主任黎檀实往返于各个点位,几乎没有离开过发热门诊。退休后被返聘的老专家刘刚,是当年科里第一个申请去抗击非典一线的人,这一次老将出马再担重任……
急诊科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温暖着他人。
从风湿病科前来支援的护士长张亚美,一个多月来,带领40多名护士日夜奋战在一线。每班工作下来,她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献给最美的你,祝生日快乐。”2月20日深夜,护士徐梦琳下班后回到房间,看到桌上放着一份精美的生日蛋糕,附带一张小纸条。“这么忙的时候,大家还记得我的生日。”寒夜中,她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
采访结束时,这些战“疫”勇士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好首都战“疫”排头兵。
本文刊于2020年3月5日《解放军报》
“01”“03”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编辑:张天南、杨艳、张毓津、李浩然、冯霞
编审:张华婧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护肾小分队在为患者做床边血液净化(3月4日摄)。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护心小分队为ECMO患者撤机(资料照片)。
2月26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中)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查房时与患者交流。2月12日晚,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到快速组建一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一个重症监护病区的紧急通知。
4月6日,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后平安返回北京。” 北京协和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9层西区重症病房,心脏、肾脏和重症专业的“特种兵”不断增援武汉。
武汉明州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聂丹阳时刻跟随着65岁的崔志强。10天后,崔瑛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电话,让她到东院具体商量父亲接下来的治疗,电话里提到了肺移植的可能性。
” 据悉,顾月琴所在的这支浙江医疗队,为目前所有浙江援鄂医疗队中工作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也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天佑医院ICU的患者病情危重、情况复杂,翁晨曦所在的医疗团队直面的是巨大的救治压力和沉重的身体负担。
护理站的呼叫器又响了,听着响个不停的铃声,火神山医院感染四科一病区护士长倪娟知道,肯定是6床的刘奶奶又有什么需要了。半个多小时,倪娟轻声细语问寒问暖,刘奶奶只是直勾勾盯着倪娟,说话不超过三句,每句两三个字,还是地道的武汉话,根本听不懂。
护理站的呼叫器又响了,听着响个不停的铃声,火神山医院感染四科一病区护士长倪娟知道,肯定是6床的刘奶奶又有什么需要了。半个多小时,倪娟轻声细语问寒问暖,刘奶奶只是直勾勾盯着倪娟,说话不超过三句,每句两三个字,还是地道的武汉话,根本听不懂。
在火神山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是医院重要的组成力量,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科室——医学工程科。火神山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 金鑫:目前防护服、护目镜只够今天1天的使用量,如果防护物资今天到不了,明天整个医疗工作将停止。
宋立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图为宋立强查看患者胸部CT。(高辉 摄) 十七年前,他赶赴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十七年后,他奋战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最前线。
今天清晨,坐上开往医院的通勤车,望着窗外树上的樱花,看到曾经热闹的街道,如今还是有些冷清,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再过一阵子,病毒就走了,妈妈要到武大看看樱花,给你们和爸爸带热干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