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站上高基点 力求新突破

2020年04月05日17: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034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在此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吗?谷物能够自给吗?百姓家里要不要囤粮?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三农”问题专家。

  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粮食够吃不够吃,要看粮食产量究竟咋样。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六连丰’,国家米缸,充实无忧。”

  重农抓粮,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到2019年,实现了粮食产量“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27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目前,正是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全国各地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和田间管理。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今年夏粮丰收的基础较好,当前,越冬小麦3.32亿亩,苗情稳定,一二类苗居多。土壤墒情较好,作物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今年,粮食丰收基础继续夯实,从在田粮食作物整体情况看,预计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够不够吃,还要看粮食库存咋样。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核定并增加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满足城乡居民口粮需要。

  目前,我国稻米、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完全可以满足和覆盖居民直接间接消费需要。2019年,我国稻谷和小麦的口粮产量接近3.5亿吨,平均到每个人就是大约250公斤。

  “国内粮食完全够吃,犯不着去囤粮。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咱国家米缸里有这么多米,还有啥不放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考验。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衡量粮食产能的标准,一是粮食生产制度供给,二是粮食产能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立了粮食制度供给方略,从制度上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党中央确立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生产制度供给,在于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

  “三稳的结果,就是粮食供给稳。”张红宇表示,稳政策,要强化制度供给。要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稳面积,要稳住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稳产量,就是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确保今年粮食丰收,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要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型升级,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粮食供给的新理念,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

  藏粮于地,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划定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藏粮于技,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强化降耗技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粮食生产不松劲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当前,如何落实粮食生产不松劲呢?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春播生产要环环紧扣、季季紧抓,指导农民把种植意向落地,把关键措施落实,全力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

  ——压紧压实“米袋子”省长责任。

  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这个“指挥棒”作用。今年准备把春耕生产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省(区、市)粮食面积和产量要稳定在上年水平,各省(区、市)要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层层把责任压实。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国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释放了重农抓粮的信号。要进一步落实好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这些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保护和调度农民种粮积极性。

  ——搞好精细指导服务。

  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选择3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针对疫情的影响,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创新服务方式,指导好春耕生产。

  “粮食生产是保供的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魏后凯说,搞好粮食生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5日 02 版)

文章关键词:分区施策 生育进程 粮食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 新突破 统防统治 苗情 两区 三农 基点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我国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作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我们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发展黄牛养殖等产业,使沙地变宝地,广大农牧民离土不离乡,生态更绿、腰包更鼓。

  •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 农业农村部:做好今年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农业农村部今天发布,为持续改善黑土地耕地质量,防止耕地退化。《通知》指出,继续在东北4省(区)的32个县(市、区、旗、农场)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示范 。在24个县(市、旗、农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每县示范面积20万亩以上,至少建设3个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

  • 【战“疫”说理】坚持实事求是 回应时代课题

    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化解抓疫情和稳经济的矛盾。

  • 深刻感悟和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 疫情下的清明:祭祀在“云端” 追思在心间

    何萌摄  在疫情防控风险较低的地区,清明期间可以现场祭扫,但均明确需要提前预约,现场亦将严格管控、错峰祭扫。”  除了网上祭扫,委托祭祀、小规模家庭追思,也成为今年疫情之下不少人的选择。

  • 【地评线】荔枝网评:不负春季好时光,造林绿化正当时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抢抓春季好时光,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统筹谋划,在分区分时造林中传承“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干哲学。遵循规律,在提质增效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地评线】飞天网评:加快防疫下的春季造林为美丽中国播新绿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在防疫条件下做好今年春季造林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 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低风险地区要加快造林绿化进度;中风险地区要错时开工、错峰作业、分散施工,安全有序开展春季造林绿化。

  • 河南清明暂停集体公祭等聚集活动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慕嘉烜 通讯员 姚方  3月19日,河南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祭扫工作的通知》(豫民明电〔2020〕28号),要求各地民政部门采取六项措施,扎实做好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祭扫工作。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