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温暖的光(抗疫一线的故事)

2020年04月15日11: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034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一

  从报名那一刻开始,佘沙就很忐忑,不知该如何跟父母说。

  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沙河院区内科的一名护士。武汉首先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派出5名医护人员随省队出征,由于第一批选派的是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的护士,佘沙没赶上。在工作群里看到医院第二批援鄂报名的通知,她立即请战。

  佘沙找到科室的赵永琴护士长,提出申请,着重讲了3点理由:

  第一,我年龄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恢复肯定会比年长的护士快。

  第二,我没有结婚也没有谈恋爱,家庭负担小。

  第三,身为汶川人,我得到过很多的社会帮助,如果我有机会去前线出一点力,我一定义无反顾。

  晚饭时,父亲听佘沙说要报名去武汉,怔怔地看着女儿,没有说话。母亲理解女儿的选择,转身把女儿的饭碗盛得更满实了些。

  2020年2月2日,佘沙接到电话,通知她被选为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并将作为他们医院第二批唯一一名医务人员出征武汉。佘沙既感到高兴,又有一丝丝担忧:这还是她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

  第一次,便是奔赴战场,自己能行吗?

  四川航空3U8101航班划破长空,准时起飞。执飞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广播中向乘机的“逆行英雄”致敬。但佘沙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就铭刻着一群逆行英雄的身影,那一抹抹军绿,那一袭袭洁白。

  2008年5月12日的经历,佘沙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一年她12岁,在汶川县漩口镇逸夫楼小学读五年级。那个下午,他们在教学楼五楼上音乐课,老师的手指飞舞在电子琴上,突然,教室摇摆起来,琴声戛然而止。他们几十个孩子也随着教室的摇摆翻滚在地,哭声,叫喊声,轰隆声,垮塌声……各种声音交织着,伴随着漫天尘土。

  佘沙家所在的漩口镇宇宫村离映秀镇车程只有十几分钟,那一带是震中位置,受灾最严重。学校其他几栋楼都垮塌了,只有上音乐课的那栋教学楼没有倒,佘沙得以幸存。

  那时候的佘沙年纪小,还没有地震的概念。跑出来后,大家集中在操场上,她看到山坡上的房子成片成片倒塌,她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哭。

  那个晚上,下了整夜的雨。幸存下来的家人聚在一起,临时搭个棚子,远远守着那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家”……有直升机在村庄的上空盘旋,螺旋桨呼呼地响,随同机器轰鸣声而来的还有食物和水,以及“活下去”的希望。

  很快,救援队开进了他们的村庄,解放军来了,医生来了,志愿者来了。

  再后来,灾后重建的队伍也来了,满目疮痍的漩口镇一天天恢复重建起来。

  初中毕业那年,佘沙选择了学医,入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因为废墟中那些白衣战士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她心里。

  “感觉救死扶伤的他们很神圣。那时我就在想,如果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好了。”佘沙说,在汶川地震之后,感觉自己突然就长大了。

  岁月悄然流逝,12年的光阴,改变了当年的灾区,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佘沙长大了,成为一名护士,一名如当年为拯救生命逆行而来的白衣战士。她来到武汉抗疫前线,带着她曾感受过的阳光和温暖,去守护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

  佘沙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这支队伍都是精兵强将,全队126人,其中医护人员有122人,18名医生、101名护士、3名技师,他们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14家医院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心内重症、综合ICU等科室,都是经验丰富的各个科室的业务尖子。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支队伍的战场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而东院区3号楼5病区的8楼则是他们日夜奋战的前沿阵地。2月2日晚,刚到驻地的医疗队没有做过多的休整,便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工作。他们接手的是重症病房,要和时间赛跑,跟病魔抢生命。

  2月11日,佘沙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前沿阵地与队友并肩作战,协助负责总务和医院感染控制(院感)的工作。佘沙用“守门员”和“搬运工”两个词来形容她的两项主要工作。院感是“守门员”,为大家把好这道安全门,守好这一关;总务则是“搬运工”,清查和补充所在科室每天的医疗物资。工作时间是两班轮换,上午7点到下午1点,或者中午12点到下午6点。

  在其他医护人员没有上班之前,院感护士需要先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所有医护人员用的电脑以及要接触到的地方都需要细心地擦拭消毒,每天两次,不留死角。医护人员的面屏和护目镜是重复使用的,要对这些反复使用的物品进行浸泡,再交给其他专业人员拿去消毒。医护人员的更衣室和脱防护服的地方也都贴了完整的操作流程,必须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她和同事们盯着每一位进入病区的医务人员穿防护服,发现不合规就要马上纠正,防止因防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

  “搬运工”则让佘沙吃了不少苦头。刚到医院那段时间,人手少,病人多,科室医疗物资消耗非常大,每天都要去各处物资领取点领东西。医护人员所需的防护服、手套、药品这些还算轻便,患者要用的医疗器械就不好搬运了,比如呼吸机,只能一台一台地往回挪。为数不多的推车,进了污染区之后就不能再出来,所以物资都是靠人工搬运,肩扛手提。那几天,佘沙的手累得都抬不起来。

  到医院工作后,佘沙认识了最让她感激的人,因为这个人曾经救助过他们汶川的父老乡亲。

  这个人叫叶曼,现在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肠胃外科护士长。

  2008年,叶曼正是佘沙现在这个年纪,也是刚刚入职医院的新护士。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她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坚守在一线,护理因汶川地震转运而来的受伤患者。“没想到我们以前帮助过的这群人,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叶曼感慨缘分的奇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叶曼一直奋战在一线。尤其在战斗初期,患者激增,人手严重不够,后来四川医疗队来了,帮了大忙。

  叶曼在朋友圈中写道:跟四川队共同抗疫两周,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大的问题都基本解决,每天共同对患者进行救治,原本以为只是这样的战友关系。但看到佘沙、邓小丽两位汶川感恩者的表现,突然觉得除了战友之外,还增加了惺惺相惜的缘分。

  善良和感恩好比两个原点,佘沙从受助者成为援助者,而今天这些受助者又将去援助其他人,循环往复,善良和感恩终将相遇。

  三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心怀感恩支援湖北的四川队战友中,除了佘沙,还有一位汶川女孩,她叫邓小丽。

  邓小丽是一位羌族女孩,85后,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骨二科。看到医院召集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邓小丽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说,她有重症护理经验,希望能到一线来尽一份力。

  汶川地震那年,邓小丽在汶川县威州中学读高三,也是这场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高考填报志愿的那段时间,如火如荼的救援工作在汶川各个角落铺展,看着那些解放军战士和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邓小丽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她选择了泸州医学院,现在的西南医科大学。邓小丽讲了一个现象,她高三的同班同学,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学医。她说,如果没有那场地震,大家的选择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的同学们大都战斗在抗疫一线。

  邓小丽来武汉,她的丈夫陈一文最支持,还千方百计筹集防护服等医疗物资。2月9日,陈一文将所募集的650套防护服送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

  刚刚进入病房那会儿,邓小丽给自己测量了心率,110到120,比平时高了不少。数字不骗人,说明心里非常紧张。

  心理考验是一关,穿着几层防护服工作则是更难的一关。她平时连续工作12个小时都挺得住,但是穿上防护服之后,不一会儿就感到难受,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大汗淋漓,人都虚脱了。

  护目镜也是一道难关,模糊且不说,邓小丽本就戴着近视眼镜,再加上护目镜和N95口罩压着,鼻梁上第一天就被压出了伤,幸好她把隐形眼镜也带了过来。

  2月初,他们接管的这个病区有40多个重症病人,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除了治疗,吃饭、上厕所等日常起居都要护士照顾。他们一个班组6人,其中1个执行医嘱,1个负责治疗配药,其余4人管病人,从上班到下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工作中虽然辛苦,但是看到病人逐步好转,陆续有一些病人出院,她由衷地感到高兴。有一次,一位即将出院的老奶奶握住邓小丽的手,用很大的力握着,看着她,也不说话,老人家眼泪就流了下来。邓小丽当时也差点哭了,将双手握上去,安慰那位老奶奶。

  温暖总是相连的,说到这里,邓小丽的手机响了。

  视频接通,稚嫩的声音传来,是她两岁的女儿,在那头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

  看到妈妈戴着口罩,女儿说,妈妈是在给别的娃娃打针吗?我是听话的娃娃,妈妈好久没回家了……

  隔着手机屏幕,邓小丽与女儿的眼神中,荡漾着温暖的光,正像那一刻邓小丽窗外洋溢的、武汉的阳光。

  四

  佘沙和邓小丽属于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在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中,还有一位来自汶川的藏族女孩,她叫张琴,1996年11月出生。她的家乡一碗水村距离佘沙家不远,真正处于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

  跟佘沙同龄,地震那年,张琴也正读小学。地震救援、灾后重建的情景,在年幼的张琴心里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12年过后,张琴也成为一名白衣执甲的战士,有如当年逆行汶川的医护人员一样,在武汉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前往武汉一线。

  张琴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2月13日,随四川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他们成建制接管该院区九楼重症病区,60多张床位收治的全部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救治的患者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一位独居老人,一个人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老奶奶特别理解这些医疗队员们的辛苦与感受,张琴每次为老人家做护理,她都会拉着张琴的手说:“姑娘,不要有心理负担,你们没有放弃我,我很感谢你们!”

  “12年前,全国人民给了我们无限温暖,现在该是我尽绵薄之力的时候了。希望能给武汉人民做点事,希望我们一个个小小的星火汇聚起来,可以照亮武汉的星空。”张琴的话语,道出了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心声。

  “5·12”汶川地震,汉源县是严重受灾县之一。在最艰难的时候,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的重建工作,第一时间调集人力、物力、财力千里驰援汉源。川鄂的情谊山高水长。2月9日,由汉源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副护士长龙秋带队的“五朵金花”,加入雅安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汉阳方舱医院日夜奋战。“只要湖北人民需要我们,我们就上!”龙秋、何交、夏雅梅、陈丽娟、曹梦诗带来了汉源人民的拳拳之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队援鄂医疗队来了,上海援鄂医疗队来了,广东援鄂医疗队来了,新疆援鄂医疗队来了,黑龙江援鄂医疗队来了……各地的医疗队迅速集结,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驰援湖北。他们与5900万荆楚儿女并肩作战,向新冠肺炎疫情发起一次又一次总攻。

  2018年11月,因为采访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我到过汶川,那是一座历经劫难、浴火重生的新城,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020年3月,我来到武汉采访,我感受着、聆听着抗疫前线的声声号角,经历着、陪伴着这座正在浴火的城市,坚信着、等待着这座城市凤凰涅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5日 20 版)

文章关键词:佘沙 填报志愿 四川队 方舱 搬运工 医护人员 故事 患者 队出征 科室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汶川姑娘驰援武汉的七次请战

    12年前,佘沙目睹医护人员如神兵天降,疗愈汶川的伤口。在清洁区,佘沙认识了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感染科五病区的行政护士长叶曼。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