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怒江有批背包工作队(脱贫故事)

2020年04月20日10:19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祝培荣(右)劝说和坡益(中)搬迁。

  本报记者 叶传增摄

  背包队队员的地铺。

  本报记者 叶传增摄

  核心阅读

  世代居于深山,故土难离的情感,在群众心里往往扎得很深。除了留恋家乡,还有一重顾虑:下山进城,离开熟悉的环境,万一没有营生,如何生活?这些心结,挡住了老乡搬迁的脚步。有心结,就得解。在云南怒江,有很多支当地干部组成的背包工作队,他们背着被褥上山驻村,跟乡亲们讲政策、说出路,在院坝座谈,在火塘夜话。渐渐的,老乡的态度变了……

  进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子里甲乡俄科罗村的路非常难走。从山下到村委会,只有一条能容纳一辆车通过的水泥路。路边是深谷悬崖,汹涌的怒江水咆哮奔流。车不知绕了多少个弯,越往上开,越觉得路仿佛挂在天上。这时,司机师傅一脚刹车:“再往上开不了了,步行吧。”

  脚下的水泥路已被泥巴路取代,天空飘着雨,路面十分湿滑。“小心点,掉下去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带路的俄科罗村拉谷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队队长祝培荣说话像是打趣,但记者瞥了眼路边近乎90度的陡坡,又觉得此言非虚。

  停车点到村委会不到500米的路,一行人走了近20分钟才抵达。几个皮肤黝黑的工作队员正准备出门。一打听,他们要去村民和坡益家做搬迁动员工作。

  “政府在安置点提供免费住房,你家四口人可以分个三室一厅,家具齐全,拎包入住。”在火塘边落座,祝培荣掏出傈汉双语版的安置点户型图,给和坡益指出未来新家的位置。和坡益凑上来看了会儿,又坐回去,默不作声。

  经过前两次沟通,祝培荣明白他心里的顾虑:搬迁后没处搞养殖,买米买菜要花钱,万一找不到工作,如何生活?

  “放心吧,下去后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障基本生活没问题。安置点周边有扶贫车间,进去工作又多了一份收入。再说,县城里工作机会多,你也可以打工……”祝培荣耐心劝说。

  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和坡益慢慢抬起低着的头。这时,和坡益的小儿子跑了进来,祝培荣决定再加把“火”:“安置点的学校条件好,两个娃娃上学不用翻山路,咱总得替孩子想想吧。”一番劝说,和坡益虽没当场签订搬迁协议,但终于答应先去县城安置点看看,再做决定。

  “群众世代生活在山里,故土难离的感情根深蒂固,思想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祝培荣说。

  短时间不行,那就花更多的时间,倾注更深的感情。2月20日,祝培荣一行12人,背上被褥,上山驻村。这支12人的队伍里,6人来自怒江州各党政机关,其余由县乡村三级干部组成。队长祝培荣,是怒江州社科联副主席。因为背着背包,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背包工作队。队员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熟悉农村工作,懂民族语言。

  平日里,他们早上赶在村民下地前,晚上等到村民回家后,耐心地上门讲政策,空余时间还跟村民一起劳作,一待就是50多天。入夜,队员们住在村里的党群活动室。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摆了4张铁床,地上打了两个地铺。一层泡沫垫,一层稻草,一层铺盖,即便在地上铺了三层,最上面的被褥依然潮湿。

  用真心暖人心。背包队驻村以前,整村384户易地搬迁户,仅有12户搬迁。如今,祝培荣所负责的拉谷片区,146户村民已成功动员54户。从最初坚决不搬,到渐渐有村民主动咨询搬迁政策,背包队用实干和真情,感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

  4月16日,在背包工作队的带领下,和坡益一家前往县城安置点看房。工作队员先后陪他看了4种户型,宽敞明亮的房间让和坡益心动。当天下午,和坡益就主动参与抽房并领取了钥匙。和坡益的妻子也向安置区管委会申请了一份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即将培训上岗。

  据了解,截至4月15日,怒江州1006名背包工作队队员与搬迁群众开展院坝座谈、火塘夜话共4000余场次,共帮助3335户13588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全州29个乡镇每个乡镇扩建一支背包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存在问题,开展“背包上山、巩固战果”行动。

  时间回到2月20日。当天,在怒江州六库镇举办的深度贫困总攻出征仪式上,100名即将奔赴一线的背包工作队队员,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祝培荣也是其中之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夺取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决不撤退!”

  宣誓完毕,背包队队员转身登上客车,分赴未脱贫的80个贫困村。阳光下,车身上挂着的条幅分外醒目,上面写着——“怒江,缺条件,不缺精神和斗志!”

文章关键词:工作队 祝培荣 队员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背包队 火塘 故事 怒江州 易地扶贫 公益性岗位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从“穷山臭水”到“田丰景美”——湖南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新华社长沙11月19日电 题:从“穷山臭水”到“田丰景美”——湖南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阳光柔和地洒在田间地头,37岁的脱贫户唐孝柱正与村民采摘、搬运红茄,准备装车发往广东。

  • 西藏日喀则宗措村:念好“羊经”向阳而生

    “今年我们养羊合作社人均分红可达3500元,加上副业和外出务工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争取突破1万元大关。在第八批驻村队员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2019年10月,合作社第一批羊终于出栏,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1000元。

  • 新疆和田贫困县迎难而上 戈壁滩上长出新希望

    新疆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年的沙尘天超过260天,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墨玉县喀尔赛镇恰其库木村驻村第一书记 阿力木江·艾麦尔:他跟我们说,我们外出打工,羊谁来养。

  • 艾尼·吐孙致富路上的广东力量

    (李映民 吉秋霞)正值秋收时节,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尔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喜获丰收,500只羊陆续出栏,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这一次集中出栏将收入65万元。

  • 焦点访谈丨困难重重又必须打胜的脱贫攻坚战,打得怎么样了?

    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背包工作队”的努力下,占全州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已全部“搬出大山,迁入新居”。

  • 这一战,“皖”美!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共派出11327支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7595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2019年,眼瞅着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原本在茶厂务工的贫困户肖细雨辞去炒茶的工作,在村里头开起了农家乐。

  • 从清华园到南涧小山村: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人帮西山村摘掉穷帽子

    从盛夏开始,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镇西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俞逸晨和南涧县水木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合凤就一直在村里的种植基地和合作社里忙碌着。2015年10月起,清华向南涧县西山村连续派出王风潇、沈正波、俞逸晨三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曾经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带来智慧和力量。

  •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之四: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以来,新疆持续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组成1.2万个工作队进驻全疆所有行政村、社区和兵团连队。在新疆,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基层党组织帮扶,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 荒滩新村 幸福小康——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村彩渠塘村纪事

    新华社拉萨9月10日电 题:荒滩新村 幸福小康——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村彩渠塘村纪事 这一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派出了第一批驻村工作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这里建立了风湿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为搬迁群众治疗疾病。驻村工作队还对佝偻病、脊椎畸形等进行筛查治疗,为村民健康提供保障。

  • 昌都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有这样一只驻村工作队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驻村工作队抢抓干事创业时机,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火车头”,充分发挥农牧民党员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带领贫困群众埋头苦干,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