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鲁渝两地采取“一三三三”工作法开展劳务协作,实现贫困人口就业4640人。两地人社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优化服务方式,确保重庆赴山东就业贫困劳动力“愿意来”“来得了”“留得下”。(2020年5月7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一三三三”工作法即: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做实三项基础性工作,实施三项举措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和优化三项服务促进转移山东就业。对于贫困群众而言,要摆脱贫困,既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扶贫的过程中重视扶志和扶智,让他们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劳动力变成摆脱贫困的资源,用好“劳务扶贫”这把“金钥匙”,更好地打开脱贫攻坚的大门,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政策补贴,让贫困群众“走出去”。习惯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局限,而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贫困群众往往也是以拒绝的心态去面对。显然,要帮助贫困群众就业,首先就需要发挥政策补贴的作用,打破他们思想上的“梗阻”,让他们愿意“走出去”。按照山东年度财政援助资金的10%以上安排劳务协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组织贫困人员赴鲁就业、帮扶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将“专车专列专机”等运输费用纳入补贴范畴。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让贫困群众主动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自然能更好地实现就业,让贫困群众有活干。
精准对接,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贫困群众“走出去”只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要让贫困群众去了以后愿意留下来,就需要在对接的时候更加精准,让贫困群众遇上喜欢的工作。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山东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双赢”,两地人社部门首先摸清用工需求。同时,通过广泛宣传鲁渝劳务扶贫协作优惠政策,全面摸排疫情期间贫困劳动力就业动向、意愿和就业现状。让企业的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要求更好地统一起来,让贫困群众的岗位就是他们期盼的岗位,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暖心服务,让贫困群众“留得下”。贫困群众到了新的地方难免存在生活不习惯的问题,要让这些来了的贫困群众留得下,甚至是不想离开,就需要给他们更温暖的关怀,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为确保重庆贫困人口“留得下”,两地人社部门针对渝籍贫困人口生活习惯,积极协调用工企业提供多元化餐饮保障,解决生活不适应等问题。能把关心贫困群众的工作做到小处,做到细处,自然能让贫困群众更暖心,更愿意留下来。
劳务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要让这种转移就业扶贫的方式发挥持久的作用,尤其需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培训,实现贫困群众稳就业,更要在服务上更用心,当好贫困群众的“助手”,维护好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心无旁骛投入到工作中去,追逐幸福。(乐枫)
专访:中国减贫成就为贫穷国家带来希望——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 萨克斯认为,过去40年中国积累了很多长期发展经验,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其他国家可以在多方面借鉴中国脱贫经验。
11月7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的村委会里格外热闹。” 2018年,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实施“育民、便民、乐民、安民、富民”五项为民计划,为文旅产业发展凝心聚力。
近日,中国文明网发布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其中宝丰县王世杰入选此榜中的“助人为乐好人”。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计投入2.56亿元,有效带动39个贫困村、2100户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广东省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养蜂场周边群山环绕,生长着1.5万亩生态林,植物种类丰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产出的蜂蜜天然无污染,品质极佳。
在当地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脱贫致富贷”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仅靠卖驼奶每月就能挣10万元。截至11月底,新疆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脱贫致富贷”近7500万元,惠及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因自然条件差,历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五年来,杨岭村百姓的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村里拆了土坯房,改造了厕所,实施了污水处理,完善了水、电、网等基础设施,还新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幼儿园。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当地村民在采摘桑叶(2019年3月27日摄)。
(记者 尹赛楠)“祖祖辈辈洒满汗水,我们终于种下希望。”荡气回肠的词句里,流露出的,是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窝窝”里的火普村如今旧貌换新颜。
2017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郝永红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础上,建起3个大棚,发展蘑菇产业。” 图为左家湾村村民在郝永红的大棚内务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