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17日电 题:贫困户“收入清单”里的稳定脱贫探索
新华社记者阳建
见到刘怀荣时,67岁的他正赶着两只黑山羊回家。整修后的瓦房,敞亮整洁,门前堆着柴火。87岁的老母亲,已做好晚饭在等他。
“这是1个月前乡里扶贫干部送来的黑山羊,养到年底就能卖钱了。”他一边赶羊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刘怀荣的家在湖南浏阳市小河乡皇碑村。年老体弱,缺乏劳动能力,5年前母子两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解决了低保,发放了养老金,对他们实行兜底保障。
“原来是住土砖房,政府出钱整修成了瓦房,还从山上给我家引了干净饮用水,装了水罐。”刘怀荣说,党的扶贫政策让家里生活大变样。
浏阳市在3月份探索出台了“三表一单”制度,即对未脱贫户有脱贫困难、已脱贫户有返贫风险、档外户有致贫隐患三类对象进行摸底造表,梳理出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确保不因疫情影响脱贫质量。
小河是浏阳市最偏远的乡镇,总共5个村,其中2个是贫困村,共有贫困户346户、1068人。截至去年底,全乡仍有35户、68人未脱贫。为了落实“三表一单”制度,小河乡的干部再次深入走访所有贫困户和“边缘户”,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
刘怀荣与母亲享受兜底保障后,日常生活不愁了。随着年龄增加,买药看病的开销上升,一年下来手头没有余钱,两人总是担心将来遇到困难可能会返贫。得知情况后,小河乡党委书记梁民召集胡合传等扶贫干部一起想办法,最后决定送两只黑山羊崽,引导他自力更生增收。
“养到50多斤,两只羊可卖4000元。”刘怀荣对黑山羊崽带来的“新收入”十分期待,“卖了钱,自己再去买羊崽,这样每年就多了一项稳定收入。”
说话间,刘怀荣从屋里拿出一个本子,里面记录了自己和母亲的年度“收入清单”:低保收入10080元,养老金5000元,高龄补贴1200元,生态补偿款325元,种粮补贴248元……
“加上卖黑山羊,今年总收入大约21000元。”刘怀荣说,政府兜底资金用来日常开销,每年养羊的钱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据浏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介绍,该市已按“三表一单”制度要求,对全市15766户贫困户和29458户“边缘户”进行全面摸排,制作了动态跟踪图表。目前,已确定397户“三表”对象,并重新制定了“加强版”的“一户一策”。
刘怀荣说,送来羊崽后,扶贫干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门来看一看,还留了养殖技术员的咨询电话。“他们为贫困户的长远着想,我一定会把羊养肥。”
近日,中国文明网发布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其中宝丰县王世杰入选此榜中的“助人为乐好人”。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计投入2.56亿元,有效带动39个贫困村、2100户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广东省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养蜂场周边群山环绕,生长着1.5万亩生态林,植物种类丰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产出的蜂蜜天然无污染,品质极佳。
在当地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脱贫致富贷”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仅靠卖驼奶每月就能挣10万元。截至11月底,新疆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脱贫致富贷”近7500万元,惠及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当地村民在采摘桑叶(2019年3月27日摄)。
(记者 尹赛楠)“祖祖辈辈洒满汗水,我们终于种下希望。”荡气回肠的词句里,流露出的,是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窝窝”里的火普村如今旧貌换新颜。
2017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郝永红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础上,建起3个大棚,发展蘑菇产业。” 图为左家湾村村民在郝永红的大棚内务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记者 梁木)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上蔡县全县建成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32个,实现26个乡镇全覆盖,入住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606人,解放贫困家庭劳动力投入务工就业800多人,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70个。
“来,尝尝我们种植的菊花,纯天然无污染,可以直接吃。” 据介绍,这些菊花是状元红皇绣菊,花型大,结球状,可鲜食,亦可蒸、煮、烧、拌,食用、泡茶、酿酒、入药均可。
易地搬迁,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乔建厚介绍说,卢氏县支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建成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在安置点周边兴办60多家企业,带动1.13万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迁,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乔建厚介绍说,卢氏县支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建成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在安置点周边兴办60多家企业,带动1.13万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