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以文育人促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0年05月25日12:52  来源:学习时报

503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以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滋养世道人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国家的制度、体制中。“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必须有益于世道人心。文化具有影响道德风尚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必须把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塑造摆在重要位置,发挥文化价值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眼下,一些基层政府在积极探索“无讼”社区建设,这不仅是对传统社区关系模式的继承,更是从一个较深的层次探索社会建设的文化价值问题,它提出了什么是好社会的标准。好社会以及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社会自身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尽职尽责来解决社会问题。好社会犹如好身体,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消除疾病,保持活力。好社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文化表达社会存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化同时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价值基础。

  如果把人类生活比喻为一枚硬币的话,那么一面是“社会结构”,另一面就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内化于心的思维习惯。缺少了文化,社会治理就缺少了内涵。古人讲“以文教化”包含了人的社会化是要通过文化实现的过程和机理。

  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基础

  让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就成为习惯。成为习惯的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经过家庭和社区不断倡导,经过公众筛选而自觉遵守的东西。让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其本质来说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就是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文明地与他人相处,推己及人,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

  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婚姻、生育、家庭等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制度。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他们应当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表情等引导儿童成为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家庭和谐。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建设相互认同和具有归属感的社区共同体。努力建设人民生活的共同体,让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认同感。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通过社区互动形成相互认知和熟悉的安全网络,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邻里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信任和严格社会监督。把居民,尤其是把孩子们纳入社区生活中,让未来一代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区生活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治理好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既是自治过程,也是法治过程。说它是自治过程,就是要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说它是法治过程,就是要求居民守法。社区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让我们一道建设邻里共同体,有了健康的邻里关系,才会有生机勃勃的社会,才会充满凝聚力,才会有自己的认同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制度。党和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则行事,并形成习惯性机制,实现预定的社会目标。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等制度安排,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活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并在此过程中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政府通过创新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激励公众关心社会事务,不断提高公众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公众和社会组织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治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和解决自身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三级职员〕

文章关键词:社会结构 治理制度 育人 社会事务 社会矛盾 社会信任 社会组织 社会建设 推进党 共同体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张新型社会治理的发展“蓝图”日渐清晰,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中国稳健前行】社会建设重大成就厚植“小康”根基

    建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了人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的组织化和秩序化体制机制,探索建成了适宜于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

  • 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与文化底蕴

    ”这里所说的重要经验和深刻启示,包括对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与文化底蕴的深化认识。我们经受住疫情考验,步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坚强支撑和坚实保障。

  •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如何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作为根本制度显著优势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社会学看来,无数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组成了结构,结构又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塑造人的特定行为。

  • 【地评线】天府网评: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抓实“一体两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自治、法治与德治实现融合发展,才能构建稳定有序、充满生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解读 | 破除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和结构性障碍,创造美好生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是旨在破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顺畅水平流动,增加向上流动机会以及确保其公平、合理,防止向下流动,消除向上流动的先赋性障碍。

  • 完善社会沟通机制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丁元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才会以普遍的原则进行合作并顺畅地交流沟通,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 四大方面,看懂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

    如果说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发点,那么共同富裕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落脚点。中等收入群体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生活比较宽裕,相对于高收入者和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来说,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

  • 新时代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新境遇新路径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