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中大促序幕已经拉开,各大电商围绕价格、产品、服务火力全开。“J-10%”省钱计划、“千百万”爆款计划、“1V1”服务计划,再度卫冕家电第一的苏宁“来势汹汹”,联合各大品牌掀起消费风暴。
针对家电品类,除了震撼江湖的“苏宁价格”,苏宁物流蓄势待发,全面开启 618备战模式。
618苏宁物流家电送装不降速
天下物流,唯快不破。“大促不降速”已经成为苏宁物流品质服务的一大标签。618期间,针对家电品类,苏宁物流能为北京、南京、成都、西安等300余城提供半日达、次日达服务。
由于家电体积大、重量大、易破损等特点,对于仓储、运输、配送、安装售后环节的服务要求都很高。苏宁物流利用大数据,协同零售体系提前预测,依托遍及全国的“区域中心仓群+前行仓群+前置仓群”三级网络布局,将商品布局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通过仓配网络高效协同,即使面对618大促的海量订单,也能全方位保障物流时效。
在到家服务体验上,苏宁物流坚持100%去前电联、送货上门。同时,以“减少上门,减少用户麻烦”为服务宗旨,苏宁“送装一体”服务针对大家电、家居、家装、骑行健身产品等打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专业的配送安装一体化,省去了用户在家等待的麻烦,也减少了服务工程师的上门频次。这个618,全国282个城市用户可享受“一键购物、即买即享”的便利服务。
决胜下沉市场的定海神针
近年来,我国家电消费进入更新换代期,产品升级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和健康化的特点,这些原属于城里人的“新宠”,也通过渠道下沉,进入县镇、农村等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今年年初的疫情期,下沉市场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
作为家电第一销售渠道,苏宁一直通过其供应链和全渠道全场景优势,全面助力家电产品在下沉市场的渗透。但由于下沉市场地理范围广、订单密度低,配送、安装、售后的成本远高于一二线城市,因此,物流服务成为各大品牌决胜下沉市场的定海神针。
苏宁物流深耕大件30年,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几乎所有区县,近年来,更是协同智慧零售生态圈持续加码下沉市场。 苏宁物流协同全国1500家苏宁帮客县镇服务中心打造的近场网络,以及以零售云为代表的苏宁智慧零售生态在乡镇市场的加速覆盖,全方位保障家电商品从销售、配送、售后到维修的全链路服务,能为全国3万+乡镇用户带去“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助力消费升级。
值得一体的是,苏宁物流以其仓配一体、送装一体等多元化服务已经成为大件物流的领跑者,且吸引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合作伙伴。目前,苏宁物流已和博西、TCL、创维、美的、云米等多家知名品牌达成供应链战略合作。此次,苏宁率先开启家电风暴,苏宁物流将持续输出“武器和弹药”,携手合作伙伴赢战618。
根据国家邮政局14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全行业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表示,这种预售模式将消费者付定金的商品,提前下沉到消费者身边的快递站点和社区,从而分流了“双11”高峰的压力并提升了配送效率。
“中国通过进博会平台向各国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精神非常可贵。安巩说,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不临海、不沿边,却充分发挥“区位+枢纽+开放”的优势,变内陆腹地为开放前沿,郑州综合保税区5年来进出口总值连年增长,带动河南临空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累计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4779.6万单,货值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14%……这是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的成绩单。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也是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新政落地后遇到的首个长假,免税购物热潮持续升温。高速运转的智能仓储中心背后,是每天在路上穿梭的约2亿个快递包裹,更是中国旺盛的市场需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28日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3.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5%,降幅比1—5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9个百分点,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
本月起,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正式实施,由于电商直播的日益火爆,此规范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上述规范并非强制性规定,业内人士以及消费者仍对此抱有期待,希望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使目前粗放式发展的行业逐渐走向正轨。
近年来,不少澄海玩具企业已经开始兼顾出口与内销,单纯做外贸的企业比例在逐步下降。在习惯从事出口的澄海玩具企业看来,自己在内销市场难免有些“劣势”—— 资金压力更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物流运行稳步复苏,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3.4万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连续四个月收窄,物流需求总体已接近往年正常水平。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全球经济走势低迷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结构调整步伐深入 2020年 对中国制造而言并不寻常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全球经济走势低迷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结构调整步伐深入 2020年 对中国制造而言并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