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日前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此我国民法制度迈入民法典时代。作为民事活动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民法典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10万余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民法典的编纂,既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性整合、修改和完善。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中找到答案。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在立法内容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民法典编纂始终。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富,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权分离,单独写入民法典,农民可以依法自主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土地收益。为适应时代发展,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还专门增设居住权制度,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为老年人以房养老等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对社会关注的“高利放贷”“高空抛物如何追责”“个人信息泄露如何担责”等堵点、痛点,民法典也都逐一立法予以回应。
开门立法,广纳民意,才能让法律更贴近社会生活、更符合人民群众期待。民法典编纂也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一次生动实践。从2015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到2017年3月民法总则表决通过,再到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5年间,民法典10次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达102万条,让立法吸纳各方智慧,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编纂民法典被确立为重要立法任务。现在这部承载着新中国几代人梦想,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民法制度自此进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总则等9部法律将同时废止。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1月2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坚持科学理论引领,遵循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思想行动指南。创新个体涵育方式,构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实践养成体系。
这些作品视野开阔、情怀高致,于宏大处提炼哲思,在细微处温养心灵,把时代精神深刻融入创作格局之中。这些作品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创作灵感,走心、动情、努力的描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怀和烟火人生。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 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 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
研究制定新疆干部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着力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实践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因“生命至上”,故“举国同心”;既“舍生忘死”,亦“尊重科学”;知大道不孤,遂“命运与共”。
从杨靖宇以身许党、以身报国的忠诚品格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信仰是英雄的灵魂。红色基因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光荣传统、价值追求,蕴含着党的性质宗旨与初心使命。
今日,全国妇联在京启动“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时代”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讲好中国巾帼抗疫故事、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主题环节,在妇女儿童和广大家庭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