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别了,“苦水”!

2020年06月17日09:08  来源:新华社

5034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在用葫芦接水(5月21日摄)。葫芦是南疆乡村常见的取水容器。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在用葫芦接水(5月21日摄)。葫芦是南疆乡村常见的取水容器。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文章关键词:干旱区 昆仑山 饮水安全 大漠 苦咸水 克孜勒苏 历史性巨变 沙漠绿洲 塔里木盆地 清泉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19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潜在价值巨大

    作为“最年轻”的世界遗产项目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2014年起,开始公布首批名录。2020年元旦刚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年度申报,也迎来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国内初审。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生态文明@湿地】新疆湿地水系增加 迎来“稀客”灰鹤在此越冬

    新疆各类湿地总面积超过394万公顷,其中,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就有435个。位于世界候鸟迁徙三号线上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这几天,来这里过冬的天鹅数量已经超过800只,创下历史新高。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