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9
6月12日下午,利通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在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拉开帷幕。非遗项目展示、非遗项目及文艺节目展演、非遗项目现场体验、包粽子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广大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当天,最令人期待的——“粽爱端午”包粽子比赛吸引了辖区群众的积极参与。随着一声令下,各组参赛群众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取粽叶、装糯米、放红枣、裹粽叶、系绑绳,虽然有的群众动作不大熟练,可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十分高涨。
“我们都是同村的好姊妹,以前大家都不会包粽子,每逢端午节,只能去街上买粽子 。听说镇上要在端午节前夕举办包粽子比赛,我们就积极报名参加,这段时间一直在家练习包粽子。”上桥镇罗渠村四组的王月琴表示,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留住传统节日,需要的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大家一起努力,将这些美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包粽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既锻炼了我们的手法,也锻炼了我们的身心。”与王月琴一同参赛的马桂莲则说,今天收获很大,包粽子技术大有进步。今年的端午节,她将教孩子们一起包粽子。
活动现场,包粽子、绣荷包比赛热火朝天,让群众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民间舞狮表演《炫彩利通》、非遗项目《张家枪》《杨式拳》等表演、传统戏曲《穆桂英挂帅》选段、歌曲《花儿串烧》等一系列的非遗文艺节目展演,让群众看得热血沸腾,感受非遗文化的精彩与魅力;“刘三朵八宝茶、民族剪纸、强家沙窝老醋酿造技艺、张氏回医正骨、马师古法采耳技艺、利通区传统整脊背、金积大缸醋、张寡妇黄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展示,不仅激发了群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也带动了非遗商品的经济发展。
牛家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文明引导、维护环境、宣传教育等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党情温暖助创城”主题志愿活动,现场为群众发放创城折页、扇子、移风易俗“利八条”彩页及围裙等宣传品500余份,引导教育群众树立文明旅游新风,进一步深化文明实践效果。
“利通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去年以来,我们深化‘我们的节日’‘三下乡’‘结对子种文化’等主题活动,开展优秀家风家训、身边好人、最美志愿者等各类群众评选表彰和文明实践竞赛,通过便民式、演艺式、点餐式、指尖式志愿实践方式,把文明实践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利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宁表示,截至目前,该区开展文化“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50场次,使得文明实践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
记者:杨娜
编辑:张佳楠
审校:马宝勤
终审:张鹏
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
黄河奔流,滋润多彩中原大地;大河两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宝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伴随着国潮艺术蓬勃发展,我国儿童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态势,戏剧、音乐剧、歌剧、舞剧、形体剧、故事剧等争奇斗艳。《小小非遗梦想家》童剧用创新传承经典的模式打造儿童戏剧品牌,不仅为孩子们送去艺术享受和欢乐,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而且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黄圃飘色、赛龙舟习俗、麒麟舞、腊味传统制作工艺,中山市黄圃镇一个乡镇就拥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工人们在晾晒腊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艺彩云南·相约黄浦江”为主题的云南非遗系列推介活动吴泾镇和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来自德宏的傣族剪纸惊艳亮相,蓝白相间的晕染色彩、精巧细腻的剪纸造型,带来了浓浓的云南风情。
“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记者周国梁摄 近年来,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来,夹在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新疆和田地区天气渐凉,当地厚重温暖、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产销旺季。
11月5日至7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四川站来到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地,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 吴红的羌茶以当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为原材料,通过传统的羌茶工艺纯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坝州茂县羌绣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李兴秀谈到羌族文化时,她告诉记者,羌族文化十分丰富。李兴秀介绍,茂县现有7个培训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训基地学习羌绣的刺绣、图案、针法等技艺。
“合作社社员从5户发展到104户,从第一年产茶50多斤到去年年产茶5000多斤。吴红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师学习手工制茶技艺,还自费到福建等地学习,总结出了羌茶12道传统工序手工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