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位于四川云南交界、金沙江大峡谷深处,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去年年底打通了对外通道,解决了困扰村民已久的出行难和住房建设难的问题,还为村里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眼下阿布洛哈村正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今年整村脱贫。
这两天,阿布洛哈村33户群众陆续搬进了安置点的新家,政府和社会帮扶力量为每户配备了部分家具和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民 比机么拉作:以前房子不好,现在搬进来就好,住在这里什么都有。 家里以前是小房子不够住,住这里舒服,太高兴了!
今年25岁的吉列子日担任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已有3年多,他说,比村民搬家最欣慰的是,现在老乡们精气神不一样了,他一直担心的脱贫和发展问题也有了突破。
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 吉列子日:之前没有路,一说到搞发展搞产业,村民们就觉得没希望,因为以前种出来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只能烂在地里。但是如果不搞产业的话,我们村子就会很容易返贫。
从村里开始动工修路,吉列子日和帮扶干部就筹备着全村下一步发展,特别是如何利用现有土地,发展经济价值高的产业。去年起,他们对村里原来的核桃和花椒进行了嫁接、改良,还经过考察调研,引进发展了一些新的品种,其中就包括经过外出考察、专家调研和土壤检测后,在村里试种的3000株脐橙。
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 吉列子日:我们种下去的时候只有这么长,现在都长了这么长一节。明年它就会结果子,我们看那些长出来的果子好不好,如果好的话,我们会大面积地把脐橙种下去。
产业发展上,阿布洛哈村采取依托合作社、集体化抱团发展的模式,主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由村里统一协调种苗、农资等资料,老百姓以土地、劳动力入股,获得收益分成。这样一来,老乡们除了外出务工,也多了一条在家门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的路子。
阿布洛哈村村民 且沙次尔:以前只有种玉米,路也不通卖不出去。现在路也通了,那么多产业都种起来,我做起活儿也有劲了。
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 吉列子日:以前是不敢,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大胆去试,加油去干,我们对村子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去年底,阿布洛哈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多元。眼下,阿布洛哈村正在发展和探索的就包括脐橙、芒果、魔芋等多个品种,还计划以成片观赏性种植业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
布拖县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 魏全元:依托现有的建成的房屋、产业基础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真正让老百姓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生活越过越美好。
(编辑 陈卓然)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大凉山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但是,贫穷、偏远、落后,甚至疾病都成为了凉山在外的“标签”。人民网 赵祖乐摄 今年5月13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下了高山,他们的新家在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样,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枇杷发家的人。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样,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枇杷发家的人。
2020年2月20日以来,怒江州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的基础上,另选派800名精锐力量组成“背包工作队”,全力投入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先扶志,图尔荪一家的变化,正是脱贫攻坚以来,贫困乡亲们精神巨变的缩影。
从6月29日开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民陆续搬进33套轻钢结构小楼房。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29日,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尔(右)、吉子么子作(中)带着生活物品搬进新居。
寒冷的冬日即将走远,阳光照进大凉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人民网朱虹摄 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