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这段话出自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其中板块之一,对保障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稳固乡村社会发展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既要充分发挥乡村发展中保留下的特色文化优势,也要积极汲取现代化发展浪潮中的新兴文化要素。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平台,提升农村的文化氛围,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内涵。还应当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学习、宣传引导等方式,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注重培育良好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通过“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提升村民积极性,促进家庭和睦,带动社会和谐发展。
淳朴的民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也要培育良好的淳朴民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本期特约嘉宾:冯丹萌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员)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个当代命题,更是贯穿近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乡村现代化事业的长期主题之一。回望历史,毛泽东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问题上有着可贵探索,其中的精神内核对今天乡村文化振兴仍有借鉴意义。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昨天(2日)发布,乡村治理试点启动一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央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有关部门完善了乡村治理制度安排。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推动乡村振兴,要真正让乡村老百姓富起来,精神文明强起来,乡村生活美起来,为推动新时代乡村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
强化引领力,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培育文化力,凝聚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增强数字化生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建设。
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前段时间,《花繁叶茂》正在央视热播,该以剧接地气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诙谐幽默的情节生动地为观众展示了真实的花茂村脱贫奔小康的坚定决心。”一窥其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的历程,对各地推进乡村振兴也具有诸多启发。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是代表委员交流最多的话题之一。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看来,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换成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优势,不断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做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传播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做好群众协商技能的培育,让协商民主的价值深入民心,在反复的协商实践中提升群众的协商能力。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包括城市现代化,也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建设法治乡村,不但能够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引导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